题图:来自一土幼儿园
作者:黄小鱼,一土幼儿园负责人
2019年4月1日,一土教育发了一篇文章《一土幼儿园要开学啦》。2020年4月1日,一土幼儿园一岁啦。
筹办一所幼儿园和养育一个孩子的心情是一样的,你记得它过去的林林总总,也畅想未来的如歌如画,但回过头最享受的,还是当下与它相处的一点一滴。这一年里,一土幼儿园从最初试运营的六个孩子到如今满园,刚入园时那一群不足院子里冬青高的小娃,一年时间个子已经长及了山楂树的腰间。
这一年我们做了许多事情,我们搭建并迭代了一土幼儿成长评估体系与课程体系,完成了创园教师的梯队建设,与专业院校、机构合作进行了数十次高质量的教师培训,在园所运营管理上也积攒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但我们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我想我会选“联结”。
01.
一土自建园之始便不断在说:“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希望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而这种安全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孩子与老师、与同伴之间的联结上。
我们如何建立联结?
在一土,没有单独的“生活老师”,也没有“只负责上课”的老师。所有老师,无论中外教,都是整日在班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他们参与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饮食起居、人际交往、游戏活动……一方小院,三间教室,幼儿园的老师不光认识自己班的孩子,也认识园里其他所有的孩子;孩子们也同样认识幼儿园里所有的老师。在一土,你常常能见到这样动人的场景:个高一米九的男外教坐在小板凳上尝试給三岁小姑娘梳麻花辫;户外活动的孩子见到其他班级老师走过,也会飞奔过去给一个大大的拥抱;老师和孩子们雨天一起跳泥坑冬天一起打雪仗……
但孩子们并不总是“被照顾的”一方,他们是大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一员,有足够多的机会参与到班级生活之中,来建立对环境的安全感与掌控感:刚满三岁的孩子清理餐具和桌面,四岁的孩子则负责抬床,外出活动时大孩子帮小孩子拉拉链,穿鞋,把自己和他人都照顾得井井有条……
我三岁的女儿是一土幼儿园的一枚小土豆。疫情期间幼儿园无法开学,她很是想念老师和伙伴。就在今早,女儿知道我要去学校值班,对我说:“妈妈,你去幼儿园能帮我看看我们班么?我的幼儿园老师和朋友们一定都很想我了,他们肯定都会问你‘Bella怎么没来呀?’”听到她说,我突然很惊喜:她想念幼儿园的老师与伙伴,证明她爱着那个地方;她猜想老师和伙伴们一定也想她,是因为她能感受到被爱,她在试着同理心其他人,并希望能做出主动的回应。这不正是幼儿园里共情的、温暖的关系所带给她的与他人之间紧密的联结感么?
02.
每周三,都是幼儿园孩子们最快乐的日子,因为那天是我们每周一次的“森林日”。老师会把孩子们带到森林公园里,尽情奔跑跳跃,观察花草树木、聆听鸟鸣虫叫,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感受泥土、雨滴、落叶。也会设计一些小挑战,带孩子们进行自然游戏与艺术创作。
老师们还会把在森林里捡到的自然物,带回到教室里,作为课程活动材料或者教室装饰的一部分,让自然中的经历始终在孩子们生活中流淌。
我犹记得上学期的秋天,老师带孩子们去森林里进行“银杏一家人”的活动。孩子们在森林里捡了许多多的银杏树叶和银杏果子,还学着根据叶片的形状辨别哪个是“银杏爸爸”和“银杏妈妈”(雄树和雌树的树叶各不相同)。回来以后,老师们便将孩子们收集的银杏叶塑封起来,带着孩子们一起重温银杏树的故事,并把叶子贴在班级的窗户上。银杏的叶子就这样飘飘然落在了班级的窗子上,和着孩子们的笑脸,一位老师甚至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正是在这样观察、体验与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与大自然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结。大自然为孩子们提供了另外一个区别于学校环境的、极为丰富的学习场域,孩子们则在自然中动用所有的听觉、视觉、嗅觉感官去探究、处理和反思开放多元的信息,培养对美的认知与意识,形成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还是要说回我女儿的例子。疫情原因,一直宅在家里。前几天下楼在小区里散步,她突然问我:
“妈妈,你觉得春天是什么颜色的?”
“我不知道,你觉得呢?”
“我觉得可能是棕色的。”
“为什么呢?”
“因为蚯蚓的粑粑是棕色的。大山老师教我们认识了蚯蚓的粑粑,我很久没见了。”
我正试图让她把找到的蚯蚓大便指给我看,便发现她又开始了自言自语:
“不对不对,春天可能是浅绿色的,你看这里有小蜗牛的壳,春天来它们就回到壳里了……不对不对,春天可能是黄色的,花是黄色的……”
那一刻,我觉得没有比她说的话更美的诗了。
03.
一年以前,如果你问我,一土幼儿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可能我会说是“老师”。我会告诉你,一土老师有多么专业而富有经验,有多么爱孩子,有多么认同一土的教育理念,我们为老师提供了多少教师培训与支持……
一年以后,我依然为我们的教师团队感到无比自豪,认为他们是一土幼儿园最难得的宝藏。但我开始觉得,最能让一土与其他幼儿园与众不同的,是我们的家长,是家校之间紧密的联结感。
简直没有见过比一土家长更具支持性的家长了!每一个森林日外出,都有家长志愿者踊跃报名,我们甚至不得不“排班”来限制每一次志愿者的参与数量。每一次幼儿园的集体活动,都有热心的家长积极参与,从道具制作到戏剧表演,从后台控制到摄影摄像,全能家长无所不在。春节放假,家长们心疼教室里的花没人浇水,甚至主动提出一人一盆把花领回去照顾。也有竭尽心力依然没能把花照顾好的爸爸,满满愧疚,一点一滴都让我们觉得无比可爱。
更重要的是,家长们重视自我成长,每一次家长工作坊都是爆满,不仅爸爸妈妈参与,连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阿姨也都纷纷上阵学习。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每每出现困惑或是孩子的行为问题,家长们不指责不抱怨,积极与老师沟通,共同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与老师通力合作,共同制订行动方案……
▲家长給幼儿园写的对联
一土并非一所完美的学校,家长们也深知我们永远无法給孩子提供一个完美无暇的成长环境。但重要的是,学校与家庭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理解孩子、接纳孩子,基于孩子的情况进行调整优化,在成全孩子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也正是因为抱着这样的心态,一土家长们不是教育服务的购买者,而成为了教育生态的共建者。家长与学校之间这种紧密高效的联结也为孩子营造了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04.
为什么要給孩子创造一个“有联结”的环境?过去一年,我们重视“联结”,是希望能够通过联结为孩子营造有安全感的成长环境。然而,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肆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开始更多思考“联结”对于儿童的意义。
联结不仅仅对于幼儿期安全感的建立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也直接影响着孩子们成人之后如何处理与他人、与自然、与世界关系的方式。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疫情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之间的联结,但这个反思的代价却未免太过于残酷与高昂。我们期待,我们的孩子能在更小的时候,就理解并体会到这些联结的意义。
前段时间,为了丰富孩子们疫情期间的在家生活,一土幼儿园的老师们参照孩子们在学校进行项目制学习的思路,制作了“家庭微项目”的亲子手册。(具体请见《停课不停学的风,跟还是不跟?》)
▲前五周亲子项目主题及活动内容
后来,考虑到爸爸妈妈相继复工,亲子活动任务量太重,我们又上线了一土故事工作坊,同样选择遵循一个主题或探究问题进行绘本伴读。
▲以认知自我为主题的绘本精读方案
每每确定一周的主题时,老师们都会反复推敲,力图让主题与孩子自身生活经历的联结感更紧密:
例如,
在“不一样的春节假期里”,老师带孩子们从“为什么我们的这个春节会不一样?”开始探究“病毒是从哪里来的?怎样才能保护我自己?我还能做点什么?”
在“家中的自然”项目里,老师带孩子们探究“家里没有新玩具了,还有哪些不同的材料可以玩?这些材料是从哪里来的?用完以后会回到哪里去?”
在“友谊”的绘本章节里,老师带孩子们讨论“为什么我们要交朋友?我可不可以和我最好的朋友天天在一起?吵架了怎么办?怎么样才能交到新的好朋友?”
所有这些活动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条主线,那就是:通过从孩子自身生活出发,帮助孩子去发现和自我、和他人、和自然、和世界之间的联结。
孩子们需要在真实的生活中理解联结的意义,需要反复不断地以各种形式去体会他们与各方的联结。
无论在园或是在家,他们在与老师、与伙伴的联结中感受到呵护与陪伴,在与自然的联结中感受到接纳与滋养,在与世界的联结中感受到真实与有趣。他们在每一次与周遭世界互动交流中学会尊重、理解、接纳、共情;学会照顾自己、照顾他人、照顾环境;学会对自己好,就是对别人好;对别人好,也就是对自己好。
因为“联结”是有温度的,所以他们也能保有内心的温度与美好。这或许就是一个“有联结”的环境,对于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意义。
一土幼儿园一岁啦,生日快乐!
愿我们与世界温暖联结。
下面是广告时间……
想和一土幼儿园的老师们一起读绘本吗?
在这段“居家抗疫“的时光中,一土幼儿园的老师们和小土豆们开启了线上绘本共读的尝试。现在,我们开放了一小部分名额给非一土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由一土老师在线陪伴孩子一段时光。
鉴于避免过多屏幕时间的考量,我们的线上精读40分钟左右,共读一个故事,然后围绕故事进行主题探讨、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等小活动。
更多课程信息,欢迎您扫码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