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双减之下,老师和家长该怎么做?

2021 年 12 月 28 日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902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为中国的未来培养幸福的一代人

题图:来自https://unsplash.com.


写在前面:

前段时间,一诺受邀参加“心理学大会”的采访,采访内容,从一土创办的初心,到对教育的理解,从双减政策到对双减大环境下老师和家长应该怎么做,很有借鉴和思考意义,我们特将对谈整理成文字,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主持人:今天我们对谈的主题是让教育回归本质,您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以及回归本质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

@一诺:

 

对,这句话其实有很多重意思。我觉得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就是符合儿童发展和生长规律,这是回归本质里面最核心的一点,儿童其实有自己的一些特质,我总是说孩子并不是小号的成人。

第二点是我们如何真正地去理解儿童,去尊重儿童自己的发展规律去做教育,是回归本质的核心出发点,从微观上来讲是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规律。这两点如果能做到的话,至少是一个相对更接近本质的一种教育。

 

小土豆在校园攀爬

主持人:是的,我们知道您是在 2016 年创建的一土学校,想问一下您的初心是什么?

 

@一诺:

 

现在回看,也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层次。

 

最开始时候的初心,是自己的孩子要上学。那时候我刚从美国搬回中国,老大是学龄期,我发现在整个儿童教育包括家庭教育里面到处弥漫着特别焦虑的情绪。

 

过去这些年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转,可以说是愈演愈烈。觉得当时看上去的一些所谓选择,都是把教育给路径化了。所谓国际教育路线的路径就是出国或者公立教育的路线,也就是高考(虽然这些可能都是事实的一部分)。但是我觉得这样路径化的教育,把教育宏大的、很复杂的、立体的话题,人为地简单粗暴地等同于了参加哪个考试。

 

所以我就想就没有一条中间道路,或者就算用他们的路径的语言去理解教育,如果两个路都不喜欢怎么办?当时的感受是如果两条路都不喜欢,就会掉到中间的万丈深渊里。所以就希望能有一个所谓的中间道路,让孩子既能受到尊重儿童的教育,同时又让他能有更多的路径选择,至少不用那么早就做路径的选择,这是最早的初心。

 

当时我们说希望在中国做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或者是做根植中国面向世界的教育,主要还是从对抗路径选择的角度为出发点的。这是第一个阶段。

 

到了第二个阶段,就开始意识到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最终回到刚才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尊重儿童。其实学的知识并没有那么重要(当然知识也很重要),但是不应该以学知识用的是国际课程还是本土课程,去对教育进行分割,不管教什么课程,都可以是以尊重儿童的教育方式。

 

这时候我开始理解第二个层次——回归教育本质。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去理解课程,理解整个教育的实现过程。

 

下雪天,在校园玩雪的小土豆

第二个阶段到第三个阶段,就是刚才讲的所谓的宏观层次。开始意识到实际上孩子在教育场景里面,是一个社会体验。而这个社会体验不仅是儿童的社会体验,也是成人的社会体验,包括所有的家长,包括成人教育者,包括家庭里面的各个成员。

 

因为孩子受教育的经历,是全家人不得不去经历的一种社会体验。所以,从社会体验的角度去理解的时候,会发现对教育的理解更接近它的原貌,会更立体。包括在这里面,核心是关系。

 

心理学里面经常讲关系和安全感对于人正常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在教育里面讲到的这些东西非常少,好像必须有一个儿童心理学的博士学位才能去讲。但实际上,孩子在教育里的很多细节都涉及到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无处不在的。所以我后来经常说教育里最重要的东西是看不见的。

 

实际上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孩子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家长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是这些关系构成的场域,对孩子的正常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就像大家都很熟悉的冰山理论,有了冰山下面的部分,我们上面看到的孩子的学习、学业,才有可能有正常的呈现。我就开始理解,要有一个生态的观点去看教育体系,同时要能够看到教育里看不见的东西。这是第三个阶段。

 

这都是随着自己对教育的一些观察和思考,慢慢深入的过程。

 

小土豆正在篮球馆打球
 

主持人:我有了解咱们一土学校,特别注重孩子的自我认知,以及内在素养的培养,包括社会情感学习。您能解释一下什么是社会情感学习,以及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这方面吗?

 

@一诺:

 

社会情感学习的英文叫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如果不用专业术语跟大家解释,就是我们中文里面经常讲的所谓的软技能。这个软技能我觉得分两大类,一类是孩子如何去处理和自己的关系,另外一类是处理和他人的关系。

 

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之一,就是如何处理和自己的关系。能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去自动展示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其中,包括比较显性的情绪认知。我高兴的时候、不高兴的时候,生气的时候,怎么办?是 emotional 这一部分。更底层的是来自对自己是谁的一步步探索。

 

处理和他人的关系,是 social 的部分。包括如何去解决冲突,当和其他小朋友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如何去应对等等。这是我们人长大之后,作为一个有能力的社会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 在校园里,自由玩耍的小土豆

所谓情商,起点其实就是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当然,在这之上,还有一个和世界的关系。包括对社会议题,对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跟我有没有关系,我在新闻里看到的人跟我是什么关系,这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随着他心理的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提升会看到的。

 

社会情感学习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我想在整个教育界,其实有多年的研究,但是在国内的语境里面讲的远远不够。

 

在我们自己的成长中,社会情感学习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从老师和父母教的一些在特定价值观下的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这些原则大部分当然是对的)。但实际上,孩子在一定的年龄和认知阶段,是理解不了的。比如孔融让梨,对小小孩来说是非常不自然的。孩子在一定的年龄很难处理这样的一种形式,所以如何能够回归本质,回到孩子的发展规律,能够去理解“你的”“我的”这件事情,我的所有权是什么,其实有很多这样的子议题。

 

但归根结底,就是处理和自我的关系以及和他人的关系。

 

▲  在乐高墙玩乐高的小土豆

主持人:我们培养孩子是应该依据他的发展阶段和规律,来相应地做一系列的锻炼或者学习。那么也想问您一下,您觉得培养孩子成长的关键是什么?

 

@一诺:

 

从教育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我们培养孩子,经常是把孩子当客体,我们是主体。但实际上教育跟其他所谓的产业不一样,孩子最终是自己的,在他的世界里面他是主体。

 

作为所谓的教育者,如何能够看到孩子的主体性是最重要的。如果看不到,不管有多少所谓的投入和努力,比如花很多钱去盖教学楼,花很多钱给他上各种各样的课,花很多资源去给孩子最好的课程。都是没有必要、没有意义的。

 

我们的教育是非常以成人为中心的,我们定一个考核性的目标,这个目标可能跟孩子并没有关系。所以,培养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有一个关键,我觉得是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

 

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很难。如果深一步讲,作为成人,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很多限制,包括“我可以为你做规划,你要听我的”这种控制欲。这些实际上在教育里面非常常见。

 

教育的悖论是越想控制越是抓不住。越是能够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越是以儿童为中心,孩子反而会和你构建非常健康的互动关系,你说的很多话,他反而更有可能听得进去。反过来,则听不进去,因为沟通的渠道已经断了。所以,能够回归孩子的主体性,可能是教育里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难做到的。

 

 

环保日,小土豆用报纸做了衣服和耳环

主持人:是的。今年,国家一直在提倡双减政策,您对双减政策是怎么看的?

 

@一诺:

 

这个导向我很赞同。的确,现在孩子的时间被占得很满,压力非常大。所以,我觉得方向是对的。

 

但我觉得它的路径还是要回到根本,否则的话会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反而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

 

首先,从宏观层次来讲,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体系是怎么样的?因为评价体系,就像一个指挥棒,它会指挥大家的行为。

 

举个例子来说,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如果考开拖拉机,大家肯定都会去学开拖拉机,但是你却告诉我,虽然要考拖拉机,但是你们不许学拖拉机,拖拉机的培训班不许开,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所以,首先要去考虑大家为什么做这些事情,其实还是因为评价机制的指挥棒作用,如果评价机制不改变,这些表面上的改变都会是暂时的,因为它会用其他的方式在其他的空间来呈现,来去迎合现行的评价体系。

 

科学月,一土老师正在给孩子们展示科学实验
 

第二个,减掉之后怎么办?因为教育体系是非常复杂的,如果你不让孩子放学,孩子在学校,老师和学校体系有没有能力和这样的组织形式去支持这样的改变,因为学校老师是非常辛苦的,很多老师大概早上5点就要起床,七点就要到学校,甚至晚上七点还走不了。

现在要延后两到三个小时,这对成人的要求很高,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也包括对学校整个组织形式的要求。包括每个人的职责,大家之间的交班,包括老师的激励体系,老师能不能得到足够的休息。

 

这些问题都要配套地去思考,如果不思考的话,最终就会像一个破了很多洞的水桶,这边堵上那边漏。

 

最终回到孩子的体验。孩子这一天,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如果以孩子的视角去看他的这一天,接触到的是什么,他整个的教育体验是怎么样的?当我们有这样的一种视角时,很多问题就可以看到答案。当然,这个答案肯定也需要很多精力去做。

 

首先是整体的教育评价的机制,然后是在微观层面上如何去实现这样的调整。这两个都做到的话,我觉得双减最终的政策目标就是可以实现的;如果做不到,可能就会有一些后续的问题,会以其他的形式展现出来。

主持人:是的。双减政策出来后,无论学校还是老师,整体都会做相应的改变。学生会在学校待的时间更长,包括教学模式也要有所改变。想问一下,在双减大背景下,您对老师们有没有一些相关建议?

 

@一诺:

老师是非常辛苦的职业,当时看到双减政策,我真正的感受是非常心疼,因为老师这个职业的复杂度和要求,是被这个社会严重低估的,大家可能并不觉得这是个什么了不起的职业,但真正用心的老师,是天下最难的职业。

 

因为他面对的对象,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人,而且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所以,其实对老师来讲,本身就是一个我觉得非常艰巨的职业。

 

但另外一方面,老师整体得到的底层支持又是非常有限的,老师可能会得到很多支持,但都是你要会教哪些课,会教语文,会教数学,很多这些专业上的支持(当然,这种本身也非常重要)。

 

但除此之外,还有底层的很多其他需求。比如孩子打架了怎么办?家长出现纠纷怎么办?等等大量的工作。所以,我觉得大家对教师行业的负担严重低估了。

 

作为老师怎么办?首先,大环境可能也不会很快就改变。在一土,我们提倡爱己即人,就是老师要学会关爱自己,才能够真正给他人带来好的教育体验。所以,老师要从学会关爱自己开始,关爱自己才能够真正给他人带来好的教育体现。

 

我非常不赞成“蜡炬成灰泪始干”似的、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式的奉献,这样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你总会被烧完。当然不是说奉献精神不对,但是不关注教师本身需求的倡导,我一直非常不赞同。

 

所以,对老师来讲可能就是时时刻刻关注一些自己的状态。这个状态不仅是你的教学能力,这些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每天到学校来有没有足够的能量去面对这一天。当你有足够能量的时候,做很多事情都会事半功倍,而当你能量不足的时候,就会事倍功半。

 

但现在不幸的是,大量教师的生存状态或者职业状态非常疲惫。大量的时间在做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我觉得作为个人或者小学校、小集体的领导,都可以去思考怎么样可能有更好的对教师本身的关怀。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者。

主持人:您说太对了,老师的自我照顾非常重要的。双减政策其实对家庭也有影响,孩子会花更多的时间跟家长在一起。想问一下您对家长这方面有没有什么建议?

 

@一诺:

 

家长其实也是很艰巨的一个工作。因为我们每个人当家长之前都没有上过课,也没有拿过证,纯属无证上岗,面对的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虽然每个人的家庭状态、每个家庭的情况都千差万别,但是有几个基本的东西是很重要的。

 

第一个,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理解儿童,亲子关系的基础是能理解儿童。

 

现在这种资源也很多,包括一土的全村也在做家长课堂,我自己也在做一些课程,家长如果愿意学习的话,都可以找到很多资源。像孩子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比如敏感期的理论、游戏力等等这些育儿方法,家长都可以去了解和学习一下。

 

第二个,花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可能有一些家长觉得会比较困难,毕竟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上的其他事项也比较多,但并不是说一定要全职在家才可以。花时间的意思是把跟孩子所有可能的时间都变成高质量的陪伴时间。

 

现在因为有手机,孩子在旁边时,家长可能会不断地翻手机。但哪怕有 15 分钟的时间,把手机放下,跟孩子在一起,听他说,不要试图去所谓地教育他,我觉得如果哪怕做到这个,也是非常好的。

 

图片来自https://unsplash.com.

 

第三,我觉得我们对孩子的很多期待,说到底是对自己的期待,我们只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借口或者是理由,但是经常会意识不到的。

 

所以,如果我们有对家庭教育的一些困惑,不妨往前走一步,在其中看到对你自己的一些困惑是什么,对自己的不接纳是什么,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你想让孩子实现的没实现的东西是什么?孩子其实是一面镜子,它其实是通过镜子来照到我们自己。

 

所以,我们能够做到从孩子的一些行为,或者我们对孩子的行为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波澜,去开始意识到我们自己的时候,你可能就是在踏上一个成为好父母的道路。

 

同时也会看到很多限制,实际上是你投射在孩子身上的你自己的限制,而跟孩子本身没有什么关系。这些其实都需要时间去做一些反思和觉察的。

 

如果做到这几点,在这之上,孩子无论四弹钢琴、踢足球,还是玩机器人,都是术的层次的东西。如果做到了刚才那三点,用什么样的形式呈现都是可以的。做到这些,也就已经能建立一个很坚实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基础了。

 

结语:

 

我们需要的就是能够打开我们自己的眼睛,看到我们可能曾经看不到的那些东西。当我们能够看到那些看不见的东西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事情的答案也会在你的眼前呈现,孩子其实可以引领我们成为更好的成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