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章:比起成为学霸,有个因素被严重低估……

2020 年 7 月 17 日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619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Photo by Joshua Golde on Unsplash.

作者:华章,一土教育联合创始人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奴隶社会(ID: nulishehui)


 
我的成长经历
 
一直到 17 岁离家去上大学,我都生活在那个梧桐树可以把整条马路都遮挡起来的中原城市郑州。前些天我发现,河南仍然是全国高考难度最高的省份。
我成长的年代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生活带有非常典型的那个时代的印记。小时候家里的书不多,除了《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其它的大部头就是马恩列斯和《毛选》。最早的记忆中家里还有粮票,仍然会从家里拿一小碗大米掏几毛钱,到院子门口请人用一个神奇的机器炸爆米花。
那个年代也没什么玩具,一个铁皮青蛙可以玩儿很久,扑克牌,拍洋画,还会拿橡皮或者废弃的砖头磨平来刻印章。也没有课外课,放学以后经常去同学家玩儿,或者到郊区的水田里去抓小动物。总之那是一个非常教育平均主义的年代。除了学校分重点、非重点之外,家长们普遍没有太多可以花钱的地方。
现在回头看,觉得学习好有太多的偶然性。那时大家对教育远没有今天的狂热程度。可能你遇到一个老师,给了你温暖的鼓励,或者因为各种随机的原因,你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于是就在某次不起眼的考试中胜出,从此走上了正循环。
因为没有课外课,所以如果你有好的学习方法,学生生涯是很舒适的,有大量的课外时间,可以随便探索各种你感兴趣的东西。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妈妈给我订了几本杂志,一本《奥秘》、一本《少年科学》、一本《我们爱科学》。另外,我住在爸爸单位的大院里面,大院儿里有一个免费的图书馆,就隔三差五的去借书,我看了不少科普和小说,包括很多叶永烈和凡尔纳的书。
那个时代岁月静好,家长也不是很焦虑。妈妈每天工作很忙,爸爸相对清闲,但他也不管我,所以很自由自在。回头看,如果我是今天的父母,可以找出当时的我无数个毛病,或者说需要提高的地方。比如说,我不爱运动,体育很差,不太会社交,见到生人不说话,当然也不会乐器,没有美感,穿衣服也比较土。现在回看那时候的我,好像除了学习好之外一无是处。当然我也比较乖,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天天在家里待着,也不出去打架。但也因为成绩好,我获得了一些我现在觉得,其实不是很公平的竞争优势。
 
我想,教育从来都是不完美的,之前有之前的问题,现在有现在的问题。本质问题都差不多,只是现在被急剧放大了。不管教育怎样,都会有各种偶然的因素,把我们造就成各种各样的样子。而一个庞大的体系里面,永远会有自然筛选出来的那些所谓相对比较优秀的人。
看到这儿,如果你是一个冷静的家长,可能就会反思一个终极的问题。教育到底有啥用?很可惜,没有人敢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所以我们总是迷信地认为教育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儿用的吧。但这其实是我最近一直反思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到底起的是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或者换一个说法,教育中还没有实现的潜力到底有多大?
▲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Pixabay.
反思我们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一直在鼓励“学霸”。大家可能觉得,考第一或者上名校才是学霸,但这个定义其实很模糊,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考第一的难度是很不一样的。而且所谓的尖子生为了得到同样的成绩,所付出的代价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觉得所谓“学霸”这个定义本身就很有问题。
如果让我来定义“学霸”,我想说,所有可以快速学会某样东西的人都是“学霸”。如果你可以快速学会弹吉他、做饭、滑滑板,那你就是那个领域的“学霸”。在我的定义里面,“学霸”的后面是高效的学习能力,而且这种学习能力不仅仅限于在学校的学习。
我们往往发现,让孩子变成“学霸”的秘诀其实是,创造条件让他在某件事情(任何事情)上成为“学霸”。然后他会在这件事情上建立信心,并且在成为“学霸”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也悟出一些可以把某件事情做好的道理。而这个道理是可以迁移到其它事情上的,于是他在别的事情上也会更容易成为“学霸”。
那如何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脱颖而出?最重要的因素其实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家长、老师和社会不要把成绩当做结果。转换一下思路,如果我们把任何结果都看做是一个更长过程的中间状态,我们可以对孩子更加鼓励和宽容。
而成年人里面,家长的作用一直是被严重低估的。除了父母对于孩子起的模范和表率作用,我想换一个角度讲讲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大家可以计算一下,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多少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算下来发现可能还不到醒着的时间的 30%,其它还有大量的假期、在家、和在社会中的时间。对一个未成年人,他可以独立行动之前,这 60-70% 的时间中有很大比例是和父母在一起的,剩余部分也是父母提供的环境。那你说到底是谁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一些呢?老师还是家长?
我们认为家长和老师是孩子教育的同盟军。甚至在一土的家长和教师的五大角色模型中有四个都是一致的,分别是“倾听者”,“环境构建者”,“成长伙伴”和“人生教练”,只有在学习问题上老师的角色是“学习专家”,家长的角色是“学习助教”。家长不需要在学习上那么专业,但了解孩子学习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能帮助我们更深度有效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去。
 
父母的心态最重要
 
那父母可以怎么做呢?我觉得首先需要摆正心态。
1. 对孩子保持合理的期望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期望,同时又满是紧张和焦虑,生怕自己一次疏忽、一个不小心就会影响孩子一生。我想跟所有的父母说,我们真的不用太纠结,每个父母回头看,都会觉得自己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但我们内心的这种觉得自己不够好的状态,反而会更影响我们的未来。过去是无法被改变的,但是未来可以,对过去的否认才是未来最大的障碍。
所以不管怎样,先给自己一个肯定,然后再向前看。
我们对孩子可以有期望,但这种期望千万不要成为执念。我们培养孩子最核心的做法应该是抓重点,什么是重点呢?身体健康,亲密有爱的亲子关系就是重点。因为这样的孩子放松,专注,有安全感,也会有好奇心,他的学习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这里请参考一诺写的哪有什么超人?,因为缺人手,孩子学会了做饭,因为白天没人管,孩子天天看电影学会了英文。所以,让学习发生真的不难。
2. 正确看待分数和排名
有的人会问,如果孩子分数很低怎么办?我的建议是分数低一两次不用担心;长期低可以关注,但要关注的不是分数本身,而是孩子自身的状态。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分数和排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极少有人可以看到分数而不产生攀比之心,这就是我们人类的天性或者弱点吧。
我们家的孩子都在我们自己办的一土学校里面上学。一土学校没有分数也不排名,所以我也不知道他各科应该是多少分儿,在班里排第几。一土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们觉得学习和成长是一个过程,分数只是显示了这个过程中当下的状态而已,不足以更不应该根据这个状态,给孩子下结论或者打标签。如果想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再为成绩而焦虑。很神奇的事情是,你相信什么,什么就会发生。你如果相信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结果就会真的如此。
读到这篇文章的父母们可以试着换一个角度来看所谓的成绩和排名。当你转变了观念,孩子状态就会越来越好。
3. 鼓励,让孩子长成苍天大树
现在信息传递的效率太高,我们可以随处看见那些“别人家的孩子”。没有人是全能的,但我们总是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结果就是我们的孩子会越来越有挫折感,越来越累,他们的状态也会越来越差。
反观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很清楚地看到,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都好,是最可怕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最终伤害的也是孩子的状态,而孩子的状态才是他越来越好最重要的因素。我自己感到非常幸运,就是因为有一个永远鼓励我支持我的妈妈。
我最近在指导一个中学生,他学习挺优秀的,但我总觉得他的状态不太好,于是我就提出来说咱们要抓主要矛盾,其它的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调节“背景状态”,或者“默认状态”。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一种比较低迷的默认状态,做事情不容易专注,或者提不起兴致,大脑也兴奋不起来,这时候学习效率就会比较差。然后会进入负循环,长期下来整体效率也不会好。
我觉得在父母过度关注成绩的同时,不妨多关注一下孩子的背景状态。我个人对于改变孩子状态的一点小心得就是:抓住一点使劲儿夸。比如我指导的这个孩子喜欢数学,特别想参加一个数学夏令营,但是申请起来很难,那就帮他出出主意。最后他真的申请到了,然后你就会看到他的状态有了明显的变化,因为他真的通过努力争取到了一个他很热爱也特别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然后夸他,鼓励他,尽量保持他的状态,就会越来越好。
所以要找一个起点,想办法找到一个让孩子可以转变状态的事情,这第一件事情可以是自然发生在他身上的,也可以是我们帮忙设计出来的。总之,他生活中出现了这么个积极正面的事情,就要抓住这件事反复说,一直说,使劲的鼓励他,一直到他的精神状态慢慢变好为止。如果这件事情的效果下降,就再找一件事情。核心目的就是帮孩子调整状态。
总之,在我看来精神状态比学习中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的多,大家千万不要舍本逐末。
 Photo by Peter Conlan on Unsplash.
 
父母也需要系统的成长
 
很多父母说,心态一词说的容易,但我天天管好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要做到这种心态,我可是一点信心都没有。
我想说,一个人确实难做到,这是人性。我一直信奉三条,一,人的改变是很难的;二,一个人独自改变是更难的;三,没有体系支撑的改变是最难的。
构建一个父母共同成长、改变的社区,是一土对家庭教育的“解答”。但今天除了社群的力量,我更多想聊聊父母如何才能有体系的成长。
1. 家长需要一个成长框架
随便网上搜一搜,你会发现,家庭教育相关的知识、课程早已汗牛充栋、缤纷繁杂,各种育儿理念、名词概念也是层出不穷,信息和内容早已供大于求。那为什么家长们还是叫苦连天?我想,这里面仍然有两个很大的问题。
首先,我们缺少一个框架。因为信息太多,如果没有框架的话,就会在海量的信息里面迷失。而且,框架不是分类,而是有层次的。有层次的框架可以更加明确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比什么更重要。不要因为追求一个表层的目标去破坏了底层的东西,例如我们经常会以“学习”的名义去破坏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第二,在海量的信息里面,如何挑选出真正优质的信息?在教育话题下,所谓优质本来也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大家的教育理念不一样,对于不同的孩子也没有一套通用的教育理念,针对不同的主题信息也不一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基于同一教育理念的内容框架。
经过这几年一土的教育实践,以及跟上千家长的沟通合作,我们在“全村”(一土教育面向家庭育儿的社区)打磨出一套符合这个标准的家长成长框架。
我们在尽量完整、逻辑清晰的同时,希望给大家呈现一个简洁而通俗的框架。全村会用这个框架去筛选各类教育内容。大家以后接触全村的内容越来越多,包括文章、课程、训练营和直播,用户动态和问答,甚至书籍、玩具、电影、视频推荐,所有这些内容后面的框架和体系都是一致的。我们希望,经过一段时间,随着内容的不断积累,这个框架会越来越有用。可以帮助大家寻找到符合成全式教育理念的优质内容,成为大家自我成长和伴随孩子一起成长的优质资源的宝库。
2. 全村家长成长框架
全村的家长成长框架,主要分为 3 层。
1)关爱自我
在全村的家长成长框架最底层要求,是家长要关爱自己。我们只有先做到爱自己,全然地接纳自己,才能真正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否则这份”爱“,可能只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的期待而已。
2)成全式教育观
面对未来未知的世界,每个人都会心生恐惧。因为恐惧,所以我们希望比别人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在竞争中胜出。但人生的道路是多元的,不是只有赢才是目的;我们也不应当只盯着未来,而应该更享受当下,享受每一天的幸福。
成全,是“为所有人喝彩”,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也是一种真正与自己、与他人和世界和解的心态。带着这种心态,家长能更接纳、欣赏孩子;能更多“看见”孩子的个性和需要;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鼓励孩子的自主选择,让孩子活出自己的精彩。
3)科学养育
如果说“关爱自我”和“成全式教育观”是养育中的 why 和 how,那么日常实践中还有大量的 what 需要家长们掌握,这就是“科学养育”的范畴,这些包括如何亲子沟通、如何亲子陪伴、如何引导孩子学习以及掌握基本的孩子心理发展特征等。
3. 全村成全式教育理念
结合全村家长成长框架和一土的育人“核心素养”,形成了全村完整的成全式家庭教育理念,如下图。我们希望通过全村的家庭教育,让更多的孩子成为“内心充盈的乐天行动者,理性创新的高效学习者”。

最后

全村社区已经运营一整年了。在这一年里,全村收到了家长们无数次的“表白”:
有的在全村学到了育儿技巧:
有的因全村成为了不焦虑父母:
有的因全村懂得更爱自己:
有的因全村收获了更好的婆媳关系:
还有的觉得自己活的越来越明白:
经过与 5000 多位家长共同探索,全村近期又重磅推出了 4 项功能,希望帮助家长们更好的成长:
  1. 全村问问:全村邀请了 20 位嘉宾入驻社区,全年陪伴,一对一回答村民提问;
  2. 村广播站:育儿百宝箱,每周 4 期音频,利用碎片时间掌握育儿理念和技巧;
  3. 家长锦囊:每天一个育儿小行动,日积跬步,滴水穿石。相信时间和习惯带给你的改变;
  4. 成全式家庭养育系列训练营:每月 1 个主题,全方面提升你的科学育儿能力。
新的一年,期待和你在育儿的道路上一起前行。
– END –
推荐阅读

一诺:做好父母,首先要把自己的人生过好

 
 

中国教育到底缺了什么?

 
 

都是从零开始学做父母,凭什么你就成为“育儿达人”?

 
 
随着微信推送规则的变化,或许您已经发现,一土教育的文章并不总能出现在您的推送界面里。
下面一些小举动,可以降低咱们彼此错过的几率,您可以:
● 时不时点个“在看”
● 偶尔留言,哪怕跟我们say个hi~
● 给一土教育公众号“标星”
不想走散,也不会走散,因为我们都相信美好的教育。

↙通往全村社区 | 与5000+父母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