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约取,像她这样的一位语文老师

2020 年 4 月 13 日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576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题图:一土中学创校语文老师——刘老师在新疆赛里木湖

本期访谈嘉宾:刘老师 一土中学创校语文老师 

本期访谈主持人/文字整理:玥雯 

文中图片由访谈嘉宾提供


写在前面

上周起,我们在一土教育公众号和磁场“全村社区“陆续推出一土中学创校教师系列访谈,和一土中学学术校长韩冬,一土中学筹建负责人张义飞,以及中学语文、数学、英语、人文创校教师空中连线,近距离了解他们的教学教研经历和对教育的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以及每个有趣有梦的灵魂背后的故事。

不是师范生,却从出高考成绩的第二天就开始教学,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教龄;教过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从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到超级大班;虽是中文系毕业,却还教过地理、历史甚至数学;在重点公立学校、顶尖教育机构、NGO 组织等都有执教经历……这位年轻却教学经验极其丰富的一土中学创校语文老师——刘老师似乎是天生的师者。学生时代,她是一个全面开花的“斜杠”青年、“刘百科”,如今的刘老师却称自己是一个“T型”老师——“T”字中的那一横好比她多年来在各个领域的广泛涉猎,而“T”字的那一竖,则是她将语文教学确定为自己深入研究、精进的领域。

这位“T”型创校老师有怎样的成长和教学教研经历?和一土有怎样的故事和缘分?一土中学的语文课程将如何展开?对中学家长关心的语文学习问题,她有怎样的建议?听刘老师一一道来吧。

刘老师简介:
一土学校语文创校老师。南开大学文学学士,古代文学硕士(师从叶嘉莹先生)。曾参与开发录制教育部统编中学语文教材“教师网络培训课程项目”多个课程。先后担任多本中学语文著作撰稿人,涉及教、学、研多个领域。曾担任大夏教育书系外聘审稿人;曾担任天津新东方语文、地理双科兼职教师、语文教研员,执笔新东方高中语文统一教材;曾担任“担当者行动教育基金会”支教团兼职领队、“未来英才夏令营”外聘评审专家。此外,刘老师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带着书本走过国内除黑龙江外全部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海外十几个国家。
 

01.

 我从高考出成绩的第二天就开始教学,
 到今天已经十几年了。
 
 

Q:今天和我们空中连线的是一土中学创校语文老师,刘老师。她在南开大学古代文学硕士专业毕业后“正式”走向教学岗位,但在此之前,刘老师已经有非常丰富的教学、教研经历,并且说自己是个“非典型”的老师,如何解释“非典型”呢?

 

L:说自己是一个“非典型”的语文教师,首先我并非师范类院校毕业,但我从事教学的年限却比很多同龄的师范生长很多,可以说我从高考出成绩的第二天就开始教学,到今天已经十几年了。

说起高考完我就开始从事教学,那还得从我的中学时代说起。中学时我是个“又穷又懒”的学生。“穷”是因为我不舍得花钱买书,“懒”是因为我从来不做笔记,需要的时候,我就看别人的笔记。但别人的笔记不能“白看”,于是我就给同学们讲课,同学们有什么问题也喜欢来问我,并分享他们的参考书。因此,中学时我就发现自己很喜欢、很擅长教别人东西。高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我用大纸板做了一个大海报,写上了我高考的各科分数、名字和联系方式,到家乡其他几所高中去“打广告”。有不少家长联系我,我从中选择了几个学生担任他们的教师,并教了他们整整一个暑假。

 

在授课年龄范围上,我从小学到高中都教过,当然教得最多的还是中学。在教授学科上,除了语文学科,我还教过地理、历史甚至数学。在从教经历方面,除了重点公立学校,我还在顶尖的教育机构和 NGO 组织执教过。授课对象的数量范围从普通的一对一、一对多、公立学校的一对几十,以及教育机构的百人大课我都教过。除了教学,我在所任职过的公立学校和教育机构中也承担了大量的教研任务。

刘老师作为地理爱好者十年圆梦西藏纳木错,正逢藏族的雪顿节。

 

Q:听起来,您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就有了很明确的自我认知,和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您称自己为“T”型教师,为什么呢?

 

L:高中毕业的暑假我就开始教学,大学时我继续着教学修炼之路。我从做家教开始,一年后就成功应聘到教育机构。大学时代最忙的是每年春天备战中高考的时候,我每周会在教育机构任教40 个小时。即便如此,我依旧在学术学业、社团组织、学生工作、兴趣爱好等方面努力做到极致,算得上是一个“斜杠”学生。

正如我的同事朋友们称我为“百科”,我自觉是一个百科式的老师。我喜欢各种球类运动,读书时很喜欢踢足球和打乒乓球,大学时担任了四年的学院乒乓球队领队,带领学院取得了女团冠军的优异成绩。我也通晓各种棋类,拿过母校南开大学的跳棋冠军。此外我还有集邮等一些小众的爱好,也是 B 站的常客。读万卷书之外,我也喜欢行万里路,从大学开始跑遍除了黑龙江之外的所有省份和十几个国家。

刘老师在京都西本愿寺

 

我至今都对一切事物保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并有很强的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同事们称我为“百科”,不仅因为我有广博的知识和兴趣,当他们遇到专业领域之外的问题时,我总能给出比较好的答案,或者即便一时没有答案我也能迅速学习,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答。

即便如此,我的大学同学们和学院的一些教授当年还是惊讶于我毕业后选择在中学任教。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我会读博成长为优秀的学术人才;一些人则认为我长于学生工作,适合在企业闯荡;还有些同学认为我不考公务员是种“浪费”,因为我总能在无准备的情况下拿到各种考试行测部分的高分。学生时代我在各个领域有很多不同的尝试,但最终发现自己还是对教学最有热情,也最擅长,因此最终选择了教师职业至今。在职业选择上,我也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叶嘉莹先生,她认为从事文化启蒙工作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做好低龄孩子的文化启蒙是一件更伟大、更困难的事业。不能仅用学历、任教学段、收入等世俗的眼光去评价一个人的成就。

 

所以我觉得现在的自己是一个“T”型人,“T”字的一横代表我在诸多领域都有涉猎,有很多兴趣爱好。但做到专业精尖需要花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不仅是浮光掠影就能做到的。因此,“T”字的那一竖代表着我在纵向聚焦中学语文教学,努力在这个领域上逐步深入发展。

 

右图是游戏中的原图

以日本九州地狱温泉为原型
 
下图是刘老师在游戏取材
实景实地拍摄

喜欢行万里路,并在旅途和生活中加入小乐趣的刘老师,在去日本九州地狱温泉时,不忘模仿当时玩的“旅行青蛙”游戏(游戏中的小青蛙会给主人带来旅行中的照片)的场景照片。

02.

 教一个学生真正地走进文学,
 而不仅仅是如何应对考试。

Q:从高中毕业到现在,从做家教、任职教育机构到公立学校任教一路走来,您对教育和语文学科的理解有怎样的深化?

 

L:刚高考完时我虽然也教语文,但那个时候我教的语文学生比较少。语文学科面临着全社会的一个理解问题。家长觉得孩子学好语文这件事是不可测量的,语文提分不快,有这个时间我不如花功夫在数理化上所以我那个时候教的最多的是地理,因为地理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这个学科的学习效果提升更为立竿见影。

从学科特点上来说,语文确实是一个比较“慢”的学科,而多数人会有些“急功近利”。同样作为语言学科的英语,我们学习的时候更多偏重语言学,这是一种工具技能性的语言。相较于语文中语言学的这一部分,文学素养提升则是一个更慢的过程。一个学生如果长期对文学比较感兴趣,语文学科学得比较好,即便他短时间内不碰语文,语文也不会差;反之,如果一个学生长时间忽视语文,想通过短期强化,成绩也很难上来。所以学生期间,我对语文教学的认知就是我需要快速提高学生的成绩,才会得到家长学生的认可。我在教育机构花了很多时间钻研高考真题和模拟题,总结了各种各样的做题技巧来帮助学生提分。忙的时候每天上课 10-11 个小时,把高考的各部分拆分成模块,进行各种各样的疯狂的应试讲解,虽然在帮学生提分方面有了更好的效果,但我越来越有强烈的倦怠感。

我遇到一些不那么“急功近利”的家长和孩子,他们找我是真正希望提高语文素养,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些经历对我的语文教学影响很大。其实家长和孩子的心态转变之后,我们往往能够获得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我能够真正去教一个学生走进文学,而不仅仅是如何应对考试。于是我开始反思,教学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想成为一个教育的工具人,即便那个时候我已经“名利双收”,有很不错的报酬,得到很多学生、家长的认可。我觉得在教育机构教书和语文教育本身的意义脱离得有点远,所以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努力在应试讲解的过程中,融入一些文学理念等东西,并且在硕士毕业后,我放弃了教育机构,选择了去学校做语文老师。

一个人走徽杭古道的水路点深度镇,在此坐船可以一直到千岛湖。

   

03.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没有人生来是被用来淘汰的。
 

Q:您在教育机构、重点公立学校、NGO 组织都任教过,可以说见过各种教育生态,为什么选择了一土?一土和您以前任教过的地方有何不同?

 

L:我高考的专业选择就是基于自己的热爱,毕业之后做喜欢做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我过得很快乐。投身教育不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一土就是可以实现我教学理想的地方。

一土最吸引我的是它的“成全式”的理念。我自己走过的中高考这条路,也是绝大多数优秀的家长和孩子走过的路,这是一条淘汰式的路。多数的孩子的选择不多,只能走高考这样世俗意义上的好出路,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够造成的内卷化。中高考的录取比例是一定的,无论孩子们多努力,能考上重点高中和大学的都只能是一个固定的数量。而为了一定程度上的公平和适应参差不齐的教师教学水平,中高考这样的标准化考试必然会在反复打磨和训练应试技巧上有更多的突破口。但在这条路上,我看到身边很多优秀、有个性的人被过早地贴上一个标签,划入一个群体,可能一些人的路就就此终了了。

比如在我的家乡省份,因为衡水中学这样的学校崛起,我那长于素质教育的高中母校不免被冲击,走向衰落。这其实是一种悲哀——因为一部分人开始站着看电影,使得更多人只能选择站着看电影,相比原来坐着看电影的方式,站着看电影除了让观影者付出更多无谓的汗水外,并不能在此过程中提升一个人的价值。虽然我是淘汰式教育的胜利者之一,但我仍然不认同这条路。

根据知乎上的一个话题“部分家长是否很难接受自家小孩的平庸”的回答(编者注: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462889/answer/765047067 ,作者 chenqin)。这位答主得出的结论是:父母都考上了 985 的,子女能考上 211 的概率在一半左右;父母都考上了 C9 的,子女能考上 985 的概率在一半左右;父母都考上了清华北大的,子女能考上 C9 的概率也在一半左右。

 虽然父母毕业于名校,孩子上名校的概率已经比普通人高了很多,但面对这样一个子女大概率考取的大学不如父母的结果,原本淘汰式的教育该何去何从?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最重要的是从中筛选出优秀的孩子进入名牌大学,淘汰剩下的孩子吗?一个人生命只有一次,没有人生来是被用于淘汰的,生来就是失败的。什么样的教育可以打破循环,如何打破魔咒呢?

 

如果过度地关注淘汰的结果,就会导致人不再为人,而是沦为了工具。着眼于当下的中学教育,我希望有一所学校,以培养人、教育人为己任,这里走出的学生,未来面对无法回避的淘汰与筛选,往往能够凭借自己的实力胜出;即便不能胜出,Ta 也能对自己怀有信心,不会放松对正义、对知识、对理想的追求,并且努力多元尝试,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

 

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还不够多元,但也许未来我们的孩子能够生活在更好的社会,拥有更多元的选择。以成全式教育为理念的一土学校,如星星之火,是一个能够实现教育理想的地方。

刘老师父亲也是文学爱好者。在刘老师出生前就自己购买了鲁迅全集。因为那时候经济条件所限,一个月只买一两本,因此整套书有一本颜色与其他不同。

 

刘老师中学时候就很喜欢古代文学,这套鉴赏辞典就是她在中学时代陆续买的。

04.

 中学语文学习,
 最基本的还是语文底层能力构建。

Q:聊完您的教育教学经历,我们来聊聊中学语文学科。很多小升初的家长,都关心从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在孩子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要求上有什么变化?

L: 中学阶段其实对学生的各科能力都有一个飞跃般的要求。就语文而言,课程设置上侧重阅读与写作的全面展开。阅读不再仅仅是阅读一篇课文、一首诗歌、一本图画书,而是群文阅读、类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活动,写作也不再仅仅以“我”自己为中心。

比如“亲情”主题写作,小学生和朱自清这样的大作家都会写,有什么区别呢?小学生的视角,往往是以一个弱者为中心的视角,即自己是弱者,我的父母、朋友、老师等帮助了我什么,为我做什么,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对别人的认知程度比较弱。到了中学阶段,学生逐渐具有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写作中心除了自己生命个体之外,还会关注到其他生命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运转的林林总总。另外,中学阶段在写作上对于审美与创造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小学只要求文从字顺、表达清楚,中学还要求学生表达要体现审美、有创造力、有思想。

因此,中学语文设计最基本的还是语文底层能力的构建。我们要培养孩子们语文基础、运用、和发展能力,对应的就是识记、逻辑迁移和审美创造,这个是我们的文学素养金字塔。为此,我们要立足四个要素:感知、积累、联系、表达。植根三个维度:自身、作品、生活,最终实现三个层面能力的全面提升。

Q:从事教学教研的这些年也经历着语文教学改革,近年来语文教材、教学形式、评估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部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曾说过语文教学的病症就是读书太少,必须在教材编排上下猛药,比如加大古诗词比例,新的教材专治“不读书”,甚至用考试去倒逼读书。这些年来,语文的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基石)、教学方法、评估手段有什么样的变化?在感受这些改革的过程中,您的感受是什么?

 

L:高中时候,我遇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特级教师,那时候我已经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了,并且语文成绩已经非常优秀了,但我仍觉得他引领了我学习语文的方向,引导我学习文学、走向学术。他非常注重原典,能够全文背诵《离骚》,让我意识到积累的重要性。同时讲课旁征博引,让我在更高层语文能力上继续探索,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试。当时我的高中有个 5 层楼的图书馆,光阅览室就有百余种杂志,我们每周都有专门的语文阅览课,大家在图书馆自由阅读。他当时就给我推荐了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并对我说,如果将来在大学阶段想要学习文学的话,这会很有帮助。

在我上中学的时代,没有如此发达的智能网络,可以说除了家庭环境,老师就是学生认知的天花板。语文教学经过这么多年改革,由于整体收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水平也相应提升了,现在的学生整体能接受更高质量的中学语文教育,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来看,由于受到全社会评制度、教师水平及中高考的效率的限制,使得我们的语文考试命题无论如何改革,都是趋向于有标准答案的,否则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阅卷,并且给出一个公正的分数,这也意味着我们所提倡的那些语文学习中美好的东西会和考试有一定的偏差。

 

如果我们文学功底非常好,相对较为容易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没有好的文学功底也不意味着我们在考试中拿不到好成绩。拿到同样的成绩,前者需要付出更高的师资投入和学生的精力投入,对此,家长和孩子都会默认考虑语文学习性价比问题。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指导意见的描述已经非常接近于 IBDP 的描述了,就是对于文本的鉴赏、创造等,但这个能力是很难用标准化考试测试出来的,教师又如何在短时间内通过这些试卷公正公平地评判学生能力呢?这也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这是一个永恒的矛盾,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而真正语言素养的深度培养又不可避免,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中高考制度的限制。

 

目前我只能说,如果教育周期更漫长,考试的筛选性更弱的话,我们能够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做一些基础性的,拓展性的真正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教育工作,比如说在初中和高中的一二年级我们可以抛开应试,到了中学阶段最后一年,我们要为了应付考试而专门做准备,很多顶尖的公立学校也是这个样子的,但过程中要不停被各种测验,检查打断,因而很多有想法的老师和学生不得不作出取舍。当然对语文学习而言,无论怎样的检测方式,学生的基础知识仍然是最重要的但目前那些提升分数效率最高的方法,很多是一些比较严厉且不讲情感的手段。

05.

 语文学习中,那些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 
 

Q:您提到家长和孩子“急功近利”的心态转变之后,我们往往能够获得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您认为这些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

 

L:语文分为语言和文学两部分。语言更多是工具性的,比如用于口语、邮件沟通,比如论述观点。它也是所有学科的认知基础,是一个工具和桥梁。

它需要先学。比如说你的数学思维能力已经很强了,但你的语言能力还跟不上,就会出现进一步学习的理解短板。比如,写中文科研论文需要语言的准确、客观,它追求的逻辑其实都是语言的底层逻辑。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训练思维的必经之路。

语文的另一部分就是文学,相对侧重审美与鉴赏,这方面还可以和艺术相联系。我们存在不仅仅是为了作为一个工具来活着,不仅仅是为了作为一个工具产生一些工具性的结果,我们要追求生活的质量。

这个生活质量就包括要追求生活的美,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美,才能够运用美、创造美。很多学生其实不知道什么是语文的美,他可能觉得不相信,但事实就是这个样子。

举一个例子,东方的文学传统就侧重于叙事,讲故事、说书的门槛是很低,几乎所有有基本认知能力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乐趣所在。但进入中学阶段,很多偏理科的学生最不喜欢的一类文章叫做写景散文,觉得没意思。其实这属于语文当中门槛比较高的一个部分。如果没有前期的审美训练、鉴赏能力训练的话,你只是写景散文堆砌了一些很漂亮的词语,却不知道意义所在。

 

比如现在部编教材初中第 1 课是朱自清的《春》,我自己当年上学的时候,也觉得比较无聊,可现在读来就能够感觉到它的有趣之处,它语言的节奏和变化,它描摹的细致和多变的角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这些就是门槛。当我们没有接受专业性的教学和培养的时候,我们就看不到迈入门槛之后的风景,这样的文章对我们而言就成了负担。

因此,让学生逐渐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会越学越快乐,但不是越学越舒服。

 

另一类说明性文章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不太讨师生喜爱的,但仍然要重视它。学习说明性文字不应流于套路,而应检验我们有没有真的精准理解文字传递的信息。例如学习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我们可以单独阅读描写赵州桥这一段,只看文字,尝试手绘出赵州桥相关重要数据的示意图。实践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大拱的两肩各有两个小拱”“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等信息理解是会出现偏差的,在看了赵州桥图片后,我们会对茅以升所用的说明性语言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同时要兼顾认识到语言的逻辑,语言的精准本身也是一种美。对于一些偏文科的学生,可能就感受不到这种美,就像数学的逻辑之美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感知一样。我们不可能强求所有的学生对各种文章达到同样的喜爱的程度,但他们至少要做到能够鉴别、鉴赏美。

 

Q:您刚才举了《中国石拱桥》这个“不太讨喜”的说明文的例子,说明文是语文的一种文体,也是传递传递信息的语言工具。语文除了这些工具作用之外,学好语文还常被认为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您怎样看待这一点?

 

L:第一,我更愿意认为传统文化、古典文化和我们的现代文学、文化是相通的, 教古典文学,包括教古诗词也好,教古文也好,都是可以体现在文学上的,文言文即便有工具性,但和现代文学在文学意义上一定是有相通之处的。现代文学的大家如鲁迅、郁达夫等都有很好的古文功底,这是一方面。

第二,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孩子的文化认同。对我来说,我不管走到哪里,如果让我选择,我一定会选择作为一个中国人,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实在太美好了,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这使得你不再受利益的左右,不是因为外国有更现实的利益而改变自己的认同。

 

Q:再回到您说的语言工具作用问题,相对于有“故事性”的语文文学属性的那部分,一些学生对说明文、文言文等语言工具性的那部分感受力不强,觉得学起来也比较费劲。如果您面对这种文言文比较“薄弱”的孩子,有什么建议吗?

L:我个人建议首先要有信心,学文言文不会比我们学英语更难,因为我们的文化绵延,有很多内在相通之处。比如我们现在口头经常用的一些成语就保留了大量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举个例子,比如“春华秋实”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实。那这个华字就体现了2种文言现象,一个是通假字,我们现在春华秋实的花写得是中华的华字,但它其实通假花朵的花字,所以读音也按照花来。另一个文言现象是词类活用。春、花、秋这几个字现代汉语都是名词,但是这里花字活用做了动词,开花,而不是花朵。同理我们还可以推理出实字也是动词,结果实。所以其实文言文学习并不是多么可怕多么难的事情。

第二,刚刚进入中学,文言文学习要选取好的文本,并且持之以恒。文言文学习开始很多孩子会有看不懂的感觉。那我们要选取的文本篇幅不要过长,字面意思不要太难,同时还要有趣。那在一土,刚进入中学的首选文言文文本便是《世说新语》这本书。我们的教材选了其中《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但在一土我们会进行整本书的持续阅读学习,在打下好的文言文基础的同时体会魏晋人士的风度。

总之我们不能轻视文言文的学习,但也不要过分畏惧它,它是我们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06.

 给家长的建议 
 

Q:学校教育是一部分,孩子的教育永远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合力。在课堂之外,给我们的家长一些帮助孩子学习语文的建议吧。

L:第一,关于孩子文学素养的培养和积累不要急于应试,报一堆辅导班,特别是应试类型的辅导班,这个是舍本逐末的,根本的还是读书,多输入,多积累生活经验。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精力陪伴学习,也要鼓励孩子多表达,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需要鼓励。

第二, 有能力的家长完全可以陪伴式学习,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共同讨论,做一些表达性的输出。如果由于时间等原因不能的家长,也应该多关注孩子在学校语文作业中阅读和表达类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而不是只关注成绩。有必要的话可以选取一些专业课程和网络课程等作为导读辅助。

第三,语文基本功的培养总是绕不开积累,那需要持之以恒地去做,无论是背诗、积累字词成语,但要注意不要以过分伤害孩子积极性的方式来完成。

第四,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些文化类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故事里的中国,如果孩子是个吃货,也可以看舌尖上的中国,和孩子讨论这些节目中如何描述饮食,以及饮食背后相关的文化问题的。

Q:非常期待一土中学的语文课,能和我们说说您对此的设想吗?

 

L:我们的语文教学会以国家部编版教材为基础,进行单元和专题的整合,并且融入项目式学习。部编教材提出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能力层级切分,教材对此是一个好用的抓手,但我们要打破它,“站在巨人肩膀上”对它进行整合。我们在学习中,会打破课文界限、课内课外的界限。我们会有整本书阅读训练,还有多元写作训练,比如话题写作、新闻采访,甚至对对联等都可以称为广义的写作。

Q:很期待今年 9 月在一土和刘老师相会,非常感谢专业过硬,又有趣有梦的刘老师和我们分享了这么多。最后还想呼应一下我们开始提到的那个字母,做一个“T”型老师,下一个“横”和下一个“竖”的努力方向和是什么?

 

L:这一横的话,其实我一直对于学习新知识很有兴趣,每年都会做多领域读书计划,并且落实修正。目前在看与司法有关的书籍(推荐B站刑法罗翔老师)。现在学生的兴趣爱好都很广泛的,我希望能在多数领域都能和学生聊到一块,我不一定样样都那么专业,但应该能够和学生在谈到相关内容时有得聊,能够与学生有共鸣。在这一竖上,我希望未来在一土语文教学这方面有新的突破,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整合,打造出真正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语文教学生态。

– END –

预告 一土中学「线上咨询会」

4月11日 上午10:00-11:00

面对面与一土中学创校团队交流

扫码进入咨询群了解详情

 一土中学(北京)咨询群

欢迎扫码加入

「申请探校」,请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一土中学,请在对话框回复「中学」

↙申请探校,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