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户外带过上千个孩子,她跟所有父母分享的户外遛娃技巧……

2021 年 8 月 15 日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850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题图:来自一土空间
本文来自一土Talk,主讲人:关军(天山)、Sue,文字整理:Lily.

写在前面:

近年来,自然教育越来越多地进入大家的视线,也逐渐变得普遍起来,相信在暑期,也有一些孩子会参加自然教育相关的活动,比如户外营地。

今天的文章整理自一土Talk的对谈,主要谈了谈自然教育,同时也给到了大家一些实用的户外带娃攻略和亲子间进行自然教育的小妙招,让爸爸妈妈在与孩子一起拥抱大自然的同时,还能实现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01.
 为什么自然环境,对孩子的发展如此重要?
Sue:
自然教育这些年,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已经成了一个比较热的词,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注重让孩子与大自然有更多的接触。我很想知道,从您的角度如何去定义自然教育,以及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它为什么那么重要?
关军(天山):
其实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还没有自然教育这个概念。我们小时候的成长过程,除了上学、回家、吃饭、睡觉,就是玩儿,去大自然里玩,从现在来看,就是在自然界里接受自然教育,以自然为师。
但现在,我在营地的各种活动里见到很多孩子,非常遗憾的是不会玩,不知道大自然有这么多好玩的,也不知道怎么着手去做。作为自然界里的一个生命,这样的状态,在大自然中的生存能力肯定是有限的。
很多孩子,从小缺乏到自然界里去探索的机会,所以四肢会很不协调,而且还容易生病。
首先,去自然界里探索、去接地气,晒晒太阳,甚至被风吹一吹,被雨淋一淋,有益于孩子的健康,能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另外,在自然界里,通过探索,孩子可以更好地去协调自己的大脑和四肢,能够跟别的生命去产生连接,跟其他的伙伴产生连接。
 

图片来自一土营地

很明显,现在好多孩子在生活中,在学校里不会跟同龄人建立关系,不会玩、不会说话,甚至完全不知道自己说的话会对别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举个例子:在我们营地里,有个孩子去破坏别人的创作品,当问他是否知道这样做别人会生气时,他说不知道, 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别人。如果没有玩的机会,就没有机会去了解别人的感受,也没有感知的能力。现在很多孩子缺少这种与人连接的能力。
Sue:
在学校,孩子也是有大量的时间是可以和小伙伴接触的,还有很多其他的机会,能够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为什么非要在大自然这样的环境里面,这些你刚才所说的能力的锻炼才会显得更加的明显和重要?
关军(天山):
在大自然里,首先是环境特别丰盛,而学校环境相对比较单一,交流沟通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在学校这个环境里,很多时候的目的是学习,可能也更关注成绩。
但在大自然里,你会遇到多种多样的生命,会看到他们的变化,并且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会有不同的生命碰撞,也会发生不同的故事。
 
比如说我生活在北京,一直不记得北京以前是有迎春花的,而且也分不清迎春和连翘的区别,看到书上写的他们的区别,也记不住。但是十年前开始进入自然教育领域,我学会了观察,从迎春花刚开始那个红红的花苞到开出黄色鲜艳的小花,再到后来的枝条变绿,最终再到花落,剩下小叶子。我发现不用看书,就记住了。
 

连翘和迎春
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是完全记不住的,这是体验带来的。当你真正随着季节观察事物的变化,真的去摸一摸、闻一闻,用你身体的各种感官近距离去观察一些细节,那些东西就会刻在你脑子里,或者说刻在你骨子里了。
体验对人来说特别重要,比如说昆虫的四个虫态和发展阶段,看书其实是不好记住的。但是今年参加过我们昆虫营的孩子都记得,前两天,我们在奥森公园看到了瓢虫的卵,幼虫,蛹,还有成虫。这四态我们都看到了,老师再稍微讲一下,孩子就可以想象出瓢虫变化的整个过程,这四个阶段其实不用背,就能完全记住。
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天牛老师说瓢虫从蛹羽化出来后,翅膀是半透明的,翅膀上还没有斑点,这我也知道、也能理解,但当我在香山真的看到一只这样的瓢虫时,看到他刚刚孵化出来的翅膀,颜色很奇怪,半透明,没有斑点,就感觉生命好神奇,这是变化的美好,这种震撼感是书本上的知识无法带来的,只有你自己真正体验到,才能有这种惊奇之心。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孩子从小还是要接触丰盛的大自然,一年四季,全国各地全世界各地有很多很多不同的生命,可以无穷无尽地去体验去感受。每次体验都会有不同的震撼,这对生命是有很大影响的,这样的震撼,在课本上是学不到的。
02.
 在自然中,发现孩子的另一面 
Sue:
所以,在丰盛的大自然里,你能够感受到的是一个更大的世界。教育其实有三个维度,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也是与大自然的关系。
作为生命,感受其他的生命,产生敬畏之情,同时也会有很震撼的感受。在我们小时候,即便是在大自然这样的环境里,其实并没有细致观察过比如一朵花、一株植物或者某些动物的生命过程, 所以,自然教育还是有很多学问的。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看到过这么多的孩子,您觉得从孩子跟大自然接触或者对话中,有什么让您觉得特别惊喜的?
关军(天山):
首先,这个环境能够帮助爸爸妈妈去看到孩子特别闪光和天真浪漫的一面,也是我们在其他场景中容易忽略的一面。
比如,在我们的溯溪营里,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一起从水里走出来后,妈妈在分享的时候说觉得自己的孩子六七岁,还很小,没想到在溯溪的过程中,孩子会主动去照顾妈妈,原本在家都是自己照顾孩子。
当我们到了自然界中,成人和孩子很平等,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成人很多时候还不如孩子,孩子在自然界中更自由自在,更如鱼得水。
 

▲ 图片来自一土营地
很多时候家长觉得孩子特别腼腆,不爱说话。但是在我们的活动中,有大量的体验,我们会问孩子你的感受怎么样,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孩子会很积极地回答我们,并且知道自己的情绪怎么样,很愿意去表达自己。
妈妈之前一直以为他不爱说话、很腼腆,他在学校也不爱举手,但没想到孩子其实还挺爱说的,说得也很好。这个时候,妈妈就会思考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在自然环境里,能体现出的是孩子的状态更放松、更舒展,也会释放很多平时的压力。这个时候,家长会看到孩子的另一面。孩子自己也会非常地自豪,尤其是在没有家长的单飞营,状态就更不一样,这个时候孩子自己会去探索安全边界,当他找好边界,并且有安全感的时候,就会有很多自我超越。
03.
 怎么才能让“宅娃”走进自然 
 
Sue:
所以,自然教育其实也是一个亲子关系改善的利器,也是让孩子看见自己,让父母看见孩子的一个过程。
但徒步也好,登山也好,或者在农场种植,都是需要毅力与耐心,需要克服自己内心惰性的东西。
对于一些不爱动的孩子来说,或者已经上了初中的大一些的孩子来说,可能已经养成了固定的习惯。面对这样的孩子,怎么能够让他们动起来,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动力,能够去享受这个过程呢?
关军(天山):
举个例子,我们之前在云南河边村有一个公益营,是体验那边的村民生活,我们从住的地方到村部,大概有1公里多的路程。当时有一个初中的孩子就说:“我要坐车去,怎么会没车呢”?但其实,农村的路边有很多稻田,有各种各样好玩的虫子,有很多可探索的。

图片来自一土营地(河边村)

但在城市长大,从小对自然接触不多、习惯去上各种课的孩子,有大量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没有走路出门的习惯,他的思维就是出门要坐车,在路上的时间越短越好,要尽快到达教室,尽快到达某个地方,尽快做某事,尽快达到目标。但我们做自然教育,会更注重这个过程,更注重你在路上的发现和感受。
其实我很理解大一些的孩子不太习惯在路上玩,是因为他不知道路上有这么多好玩的东西。
首先,我们先要理解孩子不想在外面玩,没有必要让他必须在外面玩。但是我们可以让孩子意识到在大自然里有很多有意思的事。
家长要了解孩子到底喜欢什么,比如就像我刚才说的那个孩子,在村子里住了一周后,我们发现她特别热心,会去想怎么能够帮助当地去传播他们的南泰大米和他们的小番茄,还有当地的刺绣。
她甚至想用讯飞科技或者是现代城市里的现代技术手段来帮当地的村民去推广他们的农产品。虽然她不善于玩,但是如果她想做这件事,就不得不经常走,要经常往返于住处和村部之间,在来来回回走的过程中,慢慢地也就习惯了。她也就不觉得走路艰难,因为可以一边走、一边想、一边观察,也能收获到更多的新点子,找到她感兴趣的东西,找到一些有意义的事。
大孩子一般会想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在自然界里,有很多可以做的有意义的事,而怎么带孩子找到这些事,可能确实需要一些引导。
小孩子可能需要家长带着走,但对大一些的孩子来说,很多时候如果有伙伴的话,他去哪里都可以。如果跟小伙伴一起,有可以玩的地方,他一定愿意出门。所以,可以让他和朋友一块发现更有意义的事,去做一些有意义的项目,这样,他自然就不会去专注于电子产品。
 
04.
 倾听是提升亲子关系的关键 
 
Sue:
其实在营地教育或者说在营地里,更多地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或共同探索一个东西。
在亲子营中,家长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双方容产生矛盾和冲突,容易出现不欢而散的场景。这个时候您会怎么引导,才能让大家回到共同目标上来?
关军(天山):
亲子关系,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倾听,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是愿意倾听家长的,但是家长未必能做到倾听孩子。
在我们的营地导师营里,我通常会带大家做倾听练习,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听,听的人不可以说话。练习结束后,大家在分享的时候,会说我被听到了、被鼓舞到了,感觉特别有力量,思路也变得更清晰了。
被倾听者,经常会有这样的反思和这样的感受。
但有一组的两个伙伴,是一个女性伙伴(一个妈妈)和一个男性伙伴(一个爸爸)。女性伙伴说我没有被听到,因为他去刷手机了,然后我们就哄堂大笑。
然后大家问那个爸爸怎么回事,他说:“我听他说了两句,但他说的我不关心,而且他说的也不是特清楚,正好我的手机在闪,我一看就看进去了”。
当时很多人一下就明白了,很多时候在家里,当我们的孩子想跟我们说点什么的时候,我们因为孩子说不太清楚,而且他说的可能也不是我们感兴趣的,就不去听了,也不给关注了。这样的交流方式,会让孩子在心里留下我的家长不重视我,我的事不重要的印象和感受,进而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和对自我的认知。
所以,亲子关系的第一步是倾听,要先听。倾听,还有很重要的一步,是要倾听到孩子的情绪。
 

图片来自https://unsplash.com

孩子每次在说话的时候,背后是有情绪的。他的情绪到底是什么?你需要听到孩子背后的需求,他背后是有安全感的需求吗?还是有其他成长的需求。
如果能听到这一步需求的话,是不会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如果只是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出去玩,一般不会是因为根本性的价值观上的差异而产生真正特别严重的问题。如果出现问题,好好地让孩子说清楚怎么回事,一般都是能解决的。
比如我在营地里,遇到这样的情况,会问问孩子事情的情况,问问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情绪。等他先把情绪说完了,对自己的情绪有认知了,再让他们说说是什么让你这么生气。
很多时候的争吵,在于我们成人是不是可以退一步听孩子的感受是什么,然后我们自己也听了我们自己,我们自己背后是不是因为某一些需求没有被满足,陷入到一些牛角尖里去。
其实认真分析后,很多时候矛盾就没有了。孩子一般都是愿意去理解大人的,而且他愿意配合的前提就是说明白。
而且我们要信任孩子,不要觉得孩子就是淘气,就是一个坏孩子,或者说就是不爱吃饭,就是不爱听我的话等等。如果提前有了这些预设,孩子是听得出来的,他就会不愿意合作。
05.
 带娃亲近自然的小工具 
Sue:
您能不能介绍一些小工具?让哪怕不能参加营地的家长,也能够带孩子亲近自然,并且深入自然,还能提升亲子关系。
关军(天山):
1. 自然笔记
 
比较常见的是自然笔记,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我不会画、画不好,但是如果你静下来去仔细观察,并把你看到的画下来(用10-20分钟),一定会和孩子一起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而且,可能你还会发现孩子会看到好多我们成人看不到和想象不到的东西,因为成人有时候会有很多固化思维,比如一棵树,成人看到的就是树干、树枝、树叶,孩子不一样,同样的东西,一起去观察、一起去画,就会呈现出不同的东西。
 

 图片来自网络(自然笔记)

 
2. 打开五感
另外一个,是引导孩子打开五感,我们平时特别依赖视觉,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其他感觉器官,包括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手去触摸,甚至是用嘴巴去尝,把五感全都打开。
我曾经带着家长们做过一个自然游戏,叫我的树。是让家长蒙上眼睛去摸一棵树,很多家人分享的时候就会说从来没有这么细致地去摸过一棵树,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听到周围很多声音,比如鸟叫声,树叶的沙沙声……
用我们的耳朵去听,如果配合其他的感官一起去感知的话,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3. 写信息纸条
最后,我推荐的一个小技巧,是写信息纸条。写一些你看到的孩子身上的优点或者孩子做得棒的地方,还可以互相写一些祝福的话,收集起来,放进罐子里。
如果每天都有这样的积累,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会更加理解孩子,你和孩子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好。
 写在最后 :
最后,分享《林间最后的小孩》中的一段话给大家:
 

“自然是需要去闻去听去品尝,去透过那层把世界像棒棒糖一样密密实实包裹起来的透明纸看到真实的世界,每一个自然的地点都是一个无限大的信息宝库,因此会有源源不断的新的发现。
 
对于孩子们来说,自然的面貌是多种多样的,一头出生的牛犊,一只宠物的出生与死亡,一条年代久远的林中小路,荒地边上的一块神秘湿地,虽然面貌各异,自然总是能给孩子一个更为广阔辽远的世界。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次品尝一次目击,一次聆听和一次触摸。”
希望大家能够带着孩子更多地走进大自然,享受我们自己的生命,也享受和孩子共同的美好时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