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的未来培养幸福的一代人
题图:来自https://unsplash.com
作者:朱岩、Sue. 文字整理:lily.
写在前面:
一土talk是由一土教育独立发起的访谈,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平台邀请来自各行各业,对教育有深度思考、有热情的父母和教育探索者、实践家,以及关注教育的有识之士,围绕教育、养育和共同成长的相关话题,来展开一些有深度、有温度的对话。
本次的一土Talk,我们特别邀请了科普作者、考古与古建筑爱好者,山原猫联合创始人朱岩老师,朱老师一直致力于通过自然与人文游学,无围墙课堂,城市漫步,图书创作等,传播及普及地理及人文知识,让更多孩子与成人在领略自然与文化之美。
▲ 来自https://unsplash.com
在今天这个时代,家长更多的是关心孩子未来的生活是否美好,关心他是否能够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这可能也是家长希望看到的未来孩子幸福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之前读到过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一首小诗,有一句话是we leave in this word when I love it(当我们热爱这个世界的时候,才算真的生活在这个世界。)。
我觉得家长带着孩子,也可以适当地参与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有一些更好的老师的引领,也特别重要。
但多尝试,不是意味着要把孩子的时间填满(比如每天晚上一个班,周末再来五个班。),我们也需要给孩子一些空间和时间。孩子对一个东西真正感兴趣,能跟这个东西产生情感连结,能够继续去深入探索,一定是他自动自发去的。哪怕是我们看起来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但是他在脑子里,也可能会有一些东西。
在玩和摸索的过程中,他会产生不同的想法。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孩子感兴趣的领域也会逐渐缩小,在逐渐放弃和筛选中,会慢慢地在一些领域更专注、更持续。
在发现孩子兴趣的过程中,家长需要注意:第一,你的兴趣不一定会是孩子的兴趣;第二是家长觉得孩子应该有的兴趣,也不一定就是孩子会有的兴趣。他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随着接触的东西的增多,会逐渐发现属于自己的兴趣。
另外,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对孩子的有效陪伴。首先自己要尽可能地表现出对一些事情的兴趣,比如带孩子看一个博物馆,或者带孩子去公园。跟孩子一起去欣赏、一起去看,一起去投入,而不是在一旁看手机。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尽可能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评判热爱的好坏。比如我们天然觉得孩子喜欢数学、喜欢历史好,但是孩子喜欢玩游戏、喜欢昆虫和首饰就不好,或许还会觉得喜欢这些东西对未来没有什么前途。
热爱其实是可遇不可求的,无论是什么领域,如果孩子真的喜欢,都有可能探索出一方天地来。
即便是玩游戏,如果真的以合适的方法,玩比较好的游戏,可能也会从中有所收获。
比如我小时候对人文领域知识的启蒙,就是从游戏来的。我的历史启蒙,是从金庸小说里来的。到现在为止,我最熟悉的历史阶段也都是金庸写过的宋、辽阶段。
另外,也不要因为孩子放弃了一个感兴趣的东西,就变得很气馁,有时候早一点发现不热爱什么也是一种收获。我们周围也有一些朋友,比如读完了生物博士,发现自己一点也不喜欢生物,这个时候再去转行(虽然也不是不行。)。但是,如果能早一点发现不喜欢、不热爱,也是一种收获。所以,家长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同时,对孩子有坚定的支持和持续的投入,是能够帮孩子摸索出自己热爱的一个可能的方法。当然,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没有固定的路径。
▲ 来自https://unsplash.com
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从小学到中学慢慢积累的过程,它贯穿在各种不同的课程活动中,但是更重要的可能是让孩子形成学习或者获得人文知识的一种习惯。人文素养有很多定义,我看到过的一个比较认可的定义是指人文学科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是一个人文学科体现出来的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人文素养首先是有很多基础的人文知识作为载体,在这个基础之上,是知道我该怎么样去认识、学习和了解这些人文的东西。就是说当你给我新东西的时候,我知道该怎么认识它,知道要怎么掌握它。
以考古为例,比如我知道马王堆汉墓是谁的墓,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发掘的,知道他出土了什么样的文物,但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我需要有一些能够迁移的能力,我知道考古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我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探究历史,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用这些能力,我不光能够了解马王堆汉墓,我还可以去认识曾侯义,去认识各种各样的墓葬,甚至未来还没有发掘的跟历史有关的东西。
▲ 来自https://unsplash.com
在这些基础上,还不能忘了精神层面的,以人为核心的。作为人,我们关心这些东西,可能是为了去了解人,为了人们有更好的生活。这可能是我们所说的人文素养。但它的积淀确实需要比较慢的过程,需要去多看、多接触、多阅读、多思考。
我曾听过一句话,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后剩下的东西”,我想,人文素养也是当你把很多人文知识忘掉的时候,剩下的东西。
▲图片来自微故宫公众号
故宫里几乎每个建筑背后都有它相应的故事,每个建筑都有它自己建筑上的特点。关键是故宫还收藏了 180 多万件文物,特别是明清时代的皇家宫廷的文物,品质特别高。而且故宫还会不定期做一些文物的展览,甚至一些引入的展。比如近期,大家都关注到的敦煌展,就是两大 IP故宫和敦煌的结合。
我特别推荐故宫的陶瓷馆,故宫的陶瓷馆收藏了从 8000 年前开始到明清时期中国最精品的一批瓷器。我开始对瓷器感兴趣,就是从看故宫的陶瓷馆开始的。
看过这些,就知道了什么样的陶瓷是好的,这个其实也是人文素养或者人文眼光的体现。知道了什么样是好的,再去看,就能够有自己的评价,有自己的理解。
▲ 图片来自微故宫公众号
另外一类是比较小众的地方。比如北京城里的景山(一土高年级会在这里举行开学典礼。),景山是一个不大,感觉只有一个山的地方,但其实里面有很多隐藏的跟明清历史紧密相关的东西。
更何况,在景山顶上还能看到整个北京的中轴线,是一个特别好的观景台。类似这样的地方,还有太庙(就在故宫旁边),太庙的大殿从规模上丝毫不逊色于故宫里的太和殿,而且还能进到殿里面,去感受一下明清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建筑的装饰方式,会让你对建筑有不同的认识。像这样的小众地方,有五塔寺、历代帝王庙、智化寺等。有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如国家一级博物馆、二级博物馆。能评上一级博物馆、二级博物馆的都是很值得去的地方。
考古遗址博物馆,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三星堆,在历史上也很热。最近三星堆又做了新的考古发掘,有很多新的文物出现。有机会可以带小朋友去看看很热的三星堆。在这个基础之上,如果孩子感兴趣,作为延伸,可以去看四川的成都博物馆、四川的金沙遗址,四川的省博。
现在四川就有一个展览,叫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它的亮点是三星堆新出土的青铜器。之后也可以去看湖北、江西,把他们串起来。
从这些热点开始,比如河南最近也很热,可以实地去看看洛阳的博物馆,洛阳的遗址,洛阳的二里头等等。
▲ 洛阳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先感兴趣,逐渐地探索,最后才可能变成热爱。所以,也不用躲开热点,先从热点开始,能够把兴趣发展起来,就很好。
和它类似,还有一个纪录片叫《如果国宝会说话》。这件纪录片选了 100 件国宝,到目前为止只拍了三期 75 集,每一集只讲一件文物。会把文物背后的故事,文物反映出来的历史或者技术艺术等方面的东西讲透。一集也是五六分钟,动画效果做的也很好。
▲ 图片来自网络
长一点的纪录片,《丝绸之路》、《敦煌》等等,都可以慢慢去看。
▍ 书籍推荐
故宫有一套,叫《我要去故宫》,一共包含二十多本;中国国家博物馆出过一套《中国国家博物馆儿童历史百科绘本》,讲历史、音乐、文字、古代商业等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文末的二维码,进入一土的小店购买。)
现在专门写给孩子的书越来越多,确实需要挑选,虽然多了,但代表着不好的也多,会有一些有明显错误的、质量不太好的,或者瞎说的。最简单的方式是注意一下出版社和出版机构。
像有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或者上海博物馆,这些比较大的博物馆背书的,像三联、中华书局这些好的出版社出版的相关书籍,都还不错。
关于阅读,我想说一点,刚开始是家长帮孩子选,而当孩子爱上阅读之后,还是要孩子自己挑书。我很相信,孩子自己可以读出书的好坏,慢慢地,他自己会逐渐形成挑选书籍的能力,到最后他会自己探索出要读什么方向和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书。
@Sue:
兴趣永远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本身不一定是热爱,但兴趣一定是热爱的前提。
今天我们从热爱谈到了人文,从人文谈到了中国,从中国谈到了世界。以去旅游、去探访不同的地方、去看不同的历史国家的遗迹的方式去看世界,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在书里面,我们可以与几千年前的人对话,其实去探访博物馆、探访不同的地方,本身也是在穿越千年,或者说去眺望现在和未来,也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是一个慢慢可以去熏陶和长出来的态度和精神力量。
现在的孩子很幸福,有很多的资源,很好的引导者,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去发掘属于自己的热爱,这也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去做的事情。
进入一土教育公众号后台回复回放,可回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