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华章|如何做充满幸福感的教育

2022 年 5 月 10 日
的这是一土教育的第994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为中国的未来培养幸福的一代人

题图:来自https://unsplash.com/

写在前面:

几乎每个人一生都在追逐着某种东西,名誉,成就,物质,爱情,等等,似乎得到这些就可以把人生指向一个终极的目标:幸福。

然而,得到极高的名誉,伟大的成就,巨额的财富,亲密的伴侣的那些人,却不一定就拥有了幸福的人生,更多的仅是某个时间点上短瞬的快乐。这在养育下一代的时候,会变的尤为明显,因为家长一直在焦虑,一直没有安全感,总是在担忧,我的孩子不达成什么,也许就不能经历幸福的人生。

这一期一土TALLK,我们就来深度探讨一下,幸福到底是什么?可以让孩子获得幸福感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Sue:
一土建校六年了,六年多来,我们看到整个教育的大环境和生态其实是越来越卷的。即便是去年 7 月份出台了双减政策,有更多的教育者在呼吁回归素养的教育,希望能够让教育从一个窄化的唯分数论的内卷环境里解脱出来。但现实是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状态,家长和孩子还是会被焦虑捆绑,你觉得现在大家焦虑的源头是什么?双减前后,焦虑是不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变化?
@华章:

坦率来讲,我觉得本质的变化不是太大。我现在回想起2016年开始做一土的时候,很偶然是二胎开放的那年。2017年有过一波出生高峰,但这几年,新生儿的出生率下降了40%,从1700多万降到了1000万出头,这中间有非常大的各种各样的综合的社会因素。

图片:https://pixabay.com/  
大背景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很多的焦虑和不确定,我们面临着一个冲突很多、变化也越来越快的时代。外界的这种变化让我们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很多人特别想通过财富、房子或者稳定的工作试图给自己更多的安全感,但是外界的事情又反复地在告诉我们,你最终还是不安全的。
外界的东西是无止境的,不管你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内心的状态就是外界的一个折射。所以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不管是经济层面的冲突,包括现在的战争、疫情、气候变化,各种各样的事情也都会折射到我们的内心,会觉得面对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我自己的未来会怎样?我的孩子未来会怎么样?现在的教育还能满足世界的需求吗?
双减是从国家层面对于教育生态改善的一个努力,我觉得从家长的角度来讲,目前来看,并没有解决本质问题。
我们随时都感觉到紧张焦虑不安全,也可以随时感觉到幸福 

@Sue:
一土去年将我们的愿景做了迭代,叫做“为中国的未来培养幸福的一代人”,幸福有很多定义,在你眼中,幸福的定义是什么?
@华章:
我觉得幸福是,不管外在的世界是怎样的,你的内心状态很好,内心很笃定。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讲,就是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然后不断地向这个目标去努力。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知道目标是什么,并且努力去达成那个目标是幸福。但从我个人角度来讲,特别想修正一下,其实这个过程是最重要的,因为很多时候,不一定每个人都能达到他的目标,也许永远也不能达成,但全力以赴地去做一件事情,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Sue:
在培养孩子获得幸福的这个层面上,一土是如何让每一个生命蓬勃生长的?
@华章:
幸福来源于一种感知力,我觉得大家可能要停止思考到底幸福来自于哪儿,因为它不是一个用逻辑思维可以回答的问题,它更多的是一个感受层面的事情。
 
比如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思考孩子在做的一件事情到底合理不合理,这个时间花得值不值,而是当下全身心地去陪他玩,去享受跟孩子的互动,然后跟孩子一起笑的那个状态。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至于一土要做的事,我们希望可以不断吸引,对教育有共同理解的老师和家长们聚在一起,把我们自己的小环境做好。因为现在大的教育环境,还处在一个容易激发人们不安和焦虑的状态。
当家长时时处在一个比较紧绷的状态下,是很难给孩子一个舒展的成长环境的。在大的教育生态确实不太好的情况下,我们就聚在一起,几百个家庭形成一个共同体,合力营造出一个好的小环境,把孩子成长的场域耕耘好。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教育最不应该出现的现象,就是一个学校里的家长和老师,对教育的基本理解不一样。人是很容易被外界的信号影响的,内心可以一直无比笃定的人非常稀少,我希望家长经常能在一个与他们所希望的教育理念相同,不断有正反馈的环境里,大家彼此影响。
因为教育就像为孩子构建一种生态,孩子能否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取决于整个过程的所有细节。比如家长愿不愿意努力去看到孩子除了学业之外,更多的闪光点和优秀特质?跟孩子交谈的时候有没有认真听孩子在说什么?有没有让孩子感受到他不只是被成绩去评估的?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时间的最高性价比:在平衡中静待 

同时幸福也来自于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对培养孩子这个能力是有责任的,因为教育是一个专业且完整的系统工程。选择一土的家长都是相信孩子可以先慢后快的,因为在偃苗助长的主流环境中,很多孩子在起步的阶段学得很快,但随着时间推进很快就没有后劲了。
就像我们去看芬兰的例子,在芬兰孩子们七岁才上小学,学习时长只有中国的一半不到,并且直到高中都没有考试。这虽然是跟中国特别不一样的体系,但也可以让芬兰的大部分国民普遍综合能力很强,也很幸福的状态。
 
在中国这个主流大环境下想做这样一个教育很难,我们不能特别理想化地直接照搬别人的做法,但我们也确实需要做一些折中。我们相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是有非常高的专业性的,光是教育观对了还不够,还要有方法。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如果把教育看成一个体系的话,首先要为孩子搭他们的底层。就是孩子的情感关系、内心的状态和内驱力。然后在此之上,才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如果忽视底层构建,即使短期内这个孩子可能很优秀,长期来看还是会出问题。
@Sue:
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最终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效能的最大激发。然后他的幸福感就会来源于他的胜任力,来源于是否能找到他的热爱,并用毅力和全力以赴来支持自己的使命达成。
很多人都在谈到幸福的时候,认为幸福教育就等于快乐教育,但校园外的大的环境又非常骨感,你怎么去看待幸福和快乐之间的区别。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华章:
我觉得这个跟这两个词的定义有关,幸福与快乐本质上有着微妙的不同。快乐注重的是对一个结果的及时反馈系统,比如吃到一块巧克力就会有快乐产生,而幸福是更多强调过程和感受的体系。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基于我们相信孩子可以“先慢后快”,在把人当作完整系统来看的教育观前提下,去寻找一个平衡点。
比如,我们小学的数学知识量只占到了初中的1/10甚至更小,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学的很苦,到中学的时候他就没有学习热情了,这其实是超越分数更大的问题。到了高中最重要的是孩子能构建起他自己的一套学习体系,这是一土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的。
 
图片:来自一土教育
学习成绩只是必然结果的呈现,是最后一步,第一是有好的学习习惯,第二是好的学习方法。如果一个人到了高中都没有建立他自己基本的学习体系,所有的学习都要别人来安排的话,那即使在高一就开始备战高考也不一定有好的成绩。
如果我们注重孩子底层能力培养的话,会发现方法的价值比提前多少时间要重要得多。
@Sue:
在追求幸福与追求成绩之间,家长还是会有一种现实环境下的冲突感。老话就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就是苦的。我们一定要前面很辛苦,才可能达到后面的甜。这个甜怎么去定义?上了一个所谓的好大学就一定是甜么?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很多的大学的老师们反馈,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甚至是非常多的学霸都很缺乏意义感。对于现在确实要寻找平衡的状态,我们可以怎么样去做?
@华章:
我觉得坦率来讲这是家长认知的问题,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一个统计分布的,我们不能只看那个好的结果,还要看那个差的结果。教育有时候是非常矛盾的,越关注结果,结果有可能越不好,越关注过程,结果反而不会太差。
大部分人可能并没有进入全球排名前列的名校,但是并不排除很多人一生过的很幸福。我们见过很多学生在高中的时候会发生逆袭,如果我们不单一从成绩的角度看,会发现这些逆袭的孩子大部分都有非常好的亲子关系,有强大的内心状态。逆袭其实是基于一个孩子有良好底层构建之上,是方法论和技术层面的事情。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如果底色是“甜”,就能不为“苦”动 

说到学习,到底是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的问题,首先我认为这不是次序问题,而是一个人底色状态。如果一个孩子有良好的关系,有安全感,他身上非常个性化的闪光点能被看到,能被鼓励和支持到,那么他的底色就是甜的。然后在这样一个底色下,再去面对困难,面对挑战,面对挫折,再去吃苦是没有问题的。
就像有些家长问:“我到底能不能训我的孩子?”
我们要看,你跟孩子的情感银行里面到底有没有存钱?如果你跟孩子平时关系很差,你跟他的情感银行里没存钱,你根本就训不了他,你一训他可能就离家出走了。但是如果你天天在往里面存钱,那你训他一下是没有问题的。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不要觉得教育里面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对,美国有一批实行所谓完美教育的父母,特别关注教育,特别懂教育,然后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从父母的角度不犯任何错误,最后发现孩子长大以后也有问题。
教育其实是非常符合东方智慧的一个东西,很矛盾又统一,所以大家也不要太过关注在教育过程中是否犯错。我们在教育中有可能经常犯一些错误,我们在错误中成长,孩子也在错误中成长,在挫折中成长。只要家长的基础价值观和孩子的底色构建好,错误有时候也是培养孩子有幸福感的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孩子其实不需要一个处处都很完美的环境,任何一个最优秀的人,都不是一个完美的环境可以培养出来的。
@Sue:
一个人的底色很重要,这决定了一个人是不是有幸福的能力,那么你觉得在无法改变大环境的前提下家长能做什么?
@华章:
我觉得更多的改变需要来自于家长,我们希望孩子可以达到有自我内驱力的状态,这需要孩子有一个明确的长远目标,然后把长远的目标拆解成当下孩子能力范围内可以达到的一个短期目标。在教育里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匹配孩子当下的状态。
因为幸福感某种意义上就是孩子有目标感,当他有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时,不管他的终极目标最终是否能够达成,都是可以成为孩子幸福感的来源的。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所以从家长的角度来讲,我们先要构建好自己的这套系统,有一个好的关系,平和的状态,不轻易的被周围不正确的信息改变观念。这需要我们减少外界信息的干预,不要期待自己有一个特别强大的内心,我们接受什么样的信息就会不由自主的受其影响,所以就要想办法选择与自己教育理念契合的环境。
外界的信息流已经影响了我们几十年,里边有多少是强调成功,强调竞争,强调结果的,又有多少是关于良好关系,要成全,要注重过程的?哪种信息出现的数量和频次越多影响就越大对不对?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我非常希望大家可以多内观,发现自己内心的动荡,及时觉察有没有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孩子的身上。还要有意识地去维护自己的小环境,比如和什么样的朋友谈教育,看哪种教育相关的媒体和教育文章。要做一些明智的选择才能更有力量把家里的小环境维护好,才能提供给孩子一个有幸福感的教育生态。
然后再更加客观地看待孩子,能够看到他的各种闪光点。比如当孩子长时间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有没有一个全角度的视线的去看待这件事。即使孩子是在看小蚂蚁,玩沙子,这时候家长是思考出一个孩子在浪费时间的评判,还是为发现这个孩有长时间专注做一件事情的能力而感到喜悦。
作为家长先要构建好自己的教育优先级和全角度观察一个孩子的能力,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不会轻易只看到一个表面的结果,我们所施行的教育才能从真正可以支持到孩子的角度出发,培养孩子构建一个有幸福感的底层系统。

图片:来自一土教育
底层的搭建来源于美好的关系,安全感,孩子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内驱力。一土就是在试图帮助孩子从小就构建这样的人生的操作系统。
@Sue:
那到底如何去培养有幸福感的人,有幸福感的教育如何落地呢?
@华章: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长线的过程,终点不是 18 岁的那一场考试,而是一个人一生的过程。
就像我们看股市,孩子就像股票的价格,每天的表现和内在价值完全是两码事。我们要关注这个孩子,实际上是关注他的基本盘,到底什么可以让他的人生幸福。就像想要公司长期发展好,肯定是从基本盘的层面,去改善底层最核心的一些东西。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教育就像是一个旅程,家长在这个过程里,通过观察孩子每天的表象,可以站在第三角度观察自己的内心,多问一些为什么,为什么“我”特别关注今天孩子的某个表现?“我”对这个表现产生了什么感受?“我”怎么想,“我”怎么看?然后再去考虑我们养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当下的一个成绩,还是让孩子具备人生幸福的能力。
我们要持续地思考这个问题,不断内观自己,然后在每一件事中做出选择,而不是被情绪干扰下做出反应。
培养有幸福感的教育,本身就是大家可以一起成长一起收获幸福的过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