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的未来培养幸福的一代人
女儿雯雯是一土一枚四年级小土豆,即将成为一名十岁的少年。回顾女儿从呱呱坠地的婴孩到今天成为一名朝气蓬勃的少年,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恩与赞叹!是女儿的成长一路引领着我的二次成长,让我从焦虑的滚滚洪流里一步步寻求、探索,逐步走向清醒和从容,思维和心性也不断成熟。
依稀记得雯雯出生后最初几年里自己在育儿上的那种焦虑感,从买哪个牌子的奶粉纸尿裤到纠结是否上早教班、从孩子感冒发烧都大惊小怪到纠结选哪个幼儿园……育儿路上无数的选择都伴随着焦虑、迷茫和纠结。正所谓“反者、道之动”,不断累积的焦虑让自己喘不过气,也迫使自己走上自我成长的出路。
雯雯上了幼儿园,我开始接触到正面管教的学习,才渐渐体会到育儿的核心实则是父母的育己,与其本末倒置地将目光紧紧盯在孩子身上,实不如将更多注意力放在父母自我认知的提升、内在心性的稳定上,做好孩子的榜样和环境,让孩子在其中自由自在地成长为她自己。所以,相比于身边很多孩子每天穿梭在各种幼小衔接班,雯雯的幼儿园阶段是在亲近自然、充满爱与安全感的华德福幼儿园里度过的。于是,她以“一张白纸”零基础的姿态迈入了小学阶段。
▲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雯雯上小学,我们没做太多纠结,直接上了家附近的划片学校。一段时间后发现,之前放下了很多的焦虑感似乎又卷土重来了。观察孩子,发现她其实适应的还是不错的,虽是零基础,但老师课上该讲的内容还讲,孩子除了做作业相比做过幼小衔接的孩子慢一点之外,成绩也还是可以的。反而是作为家长的我,越来越不适应、越来越有压力。那种越来越强烈的焦虑感究竟从何而来呢?经过反复思量,我觉得主要是以下一些方面让自己忧虑。
▲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一是班级的氛围对雯雯来说不是很放松。能感觉到孩子不是完全放松和有安全感地在学习,有问题不敢畅所欲言地问,也会因怕答错而不敢知无不言地答。
二是对孩子周围氛围传递的价值观有部分不能认同。当时系统里对孩子的评价趋于单一,不太能关注到每个孩子的个性成长特点和需要。而且被不经意间贴上“问题学生”标签的孩子往往会面临较大的压力。
记得女儿班里一个因学习和纪律问题经常被点名的男孩子,无形中被贴上了“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的标签,也无形中受到了同学们的离斥。每每想到这个孩子、这样的场景,就为这个孩子的境遇感到难过。当时女儿每次说起来这个同学,也会不经意带出不太积极的评判,让我更加忧心:这个年纪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正是应该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看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习彼此尊重和鼓励的时候,而不是习得分别与简单评判。
还有一件发生在雯雯身上的事情也让我着实拧巴了一阵子。有一天回家,雯雯和我说起她的一个困惑:她被选为“课间纪律管理员”,发现课间有谁在走廊追跑打闹,就把名字记录下来交给老师,这让她进退两难。记录同学名字影响同学关系,不记录又没能完成老师给的任务。这样一个令成人都拿捏不准的课题,让一个六岁的孩子来处理确实有些为难了。
三是家校之间少有深度的沟通链接,少有对教育本质性问题、孩子成长阶段规律的沟通探讨,家长对家校间分工的边界也不容易清晰。
四是不想做“温水里的青蛙”。有一次,我接孩子的时候,看着排队出来的学生队伍,发现越高年级“小眼镜”越多,到了三年级左右,大部分孩子都戴上眼镜了,很吃惊也很担忧。当我和一些家长聊起这些时,很多家长竟然都认为“这是孩子早晚都要经历的事”,让我觉得这个系统里的惯性竟是如此强大。
五是我自己对孩子的成长规律、对教育的本质还不足够清晰、缺乏定力,无法给孩子强有力的支持去在原有系统里扬长避短。在原来的系统里,家长需要比较深的“定力”才能不被焦虑裹挟到孩子的对立面。定不住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焦虑传导到孩子身上、亲子关系上。
在当时的种种焦虑之下,虽然还不知道我理想中的教育形式该是什么样子的,但能清晰的是当时的环境不是我想给孩子提供的理想土壤。
焦虑之际,有一天在我学习正面管教的讲师群里探讨小学择校的问题,大家火热探讨着一所叫“一土”的创新学校。我随即查询并关注了一土教育、奴隶社会公号,后来连续参加了多场一诺、小月的宣讲和一土探校活动,被一诺“教育不是为了美好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美好生活”,被一土“成全式教育、内心充盈、乐天行动”的理念深深打动,这不就是我内心想要为孩子寻找的那片土壤嘛!了解到一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密集关注、探校后,在一年级上学期期末,做出转学一土的决定。虽然当时雯雯爸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全力支持这一决定,但特别感谢他的不阻拦,让孩子找到了她学习成长的乐土。几年过去了,雯雯爸也从孩子的成长变化中真诚地认可了一土—— 这所回归教育本质的学校,这样的认可是从孩子的变化、我的变化、学校的氛围等等多方面形成的。
▲ 一土小学来广营校区(华章摄)
首先是孩子的成长变化。来到一土之后,雯雯对新环境适应的很快,我渐渐发现她是一个求知欲特别强的娃,好像哪门课都喜欢似的。在一土充满安全感、看见尊重孩子的氛围里,雯雯变得越来越放松,从原来课堂上拘谨的“乖乖女孩”变成了“话匣子”,有问题敢问、回答问题也不用担心答错,这不就是成长和探索该有的样子吗?学习上,除了常规课程外有了很多的创意,在跨学科课程上,她与小组同学一起种了菜园子,观察植物生长、观察鸟类特点等等。在老师的引导下燃起阅读的浓厚兴趣,写作上也有很多创意的发挥、爱上了踢足球……
▲ 雯雯跟小伙伴一起在学校踢足球
一土不仅关注孩子学业发展,更非常关注孩子社会情感的发展。学校和老师能够科学理性地看待孩子们之间的冲突,把冲突当做教育孩子的契机,会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的情感和人际构建。老师不仅会给到孩子处理冲突的方法,还会给孩子空间去讨论和运用。特别赞叹一土老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深度。老师能够看到每个孩子身上的特质,而不是用单一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孩子,每个孩子在这里都能安心的成为他自己,这里没有老师对孩子的评判、贴标签,更多的是鼓励、看见和信任。
其次是我和孩子共同成长着。来到一土,我被“松绑”了。记得雯雯转到一土后的第一个家长会上,老师们提到了作业的问题。那时候还没有“双减”,很多家庭都处在“一辅导作业就鸡飞狗跳”的状态。
但我们的老师特别强调了作业要回归其“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老师教学情况的双重工具”的本质作用,不让家长主动干涉孩子的作业,按照“不求助不帮助”的原则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作业,不要为了正确率而刻意辅导,要让作业真实反映孩子的学习情况。不用总盯着孩子的作业问题,真实轻松了很多,学校和家长的边界也更加清晰了。
有温度有深度的家校共建。我来到一土以后,发现这里的家校共建真正地落到了实处。学校开设了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家长课堂为家长充电赋能。记得疫情前的线下家长课堂,基本都座无虚席。此外还有家长自发组织的、形式丰富的家长社团。家校一起打造的有温度的社群氛围,对于家庭、小土豆都是受益良多的。
在一土,我有更多的空间去关注自己内在的成长,而不是总盯着孩子。有时候我会被问到是希望孩子未来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等出口问题,其实我之前是比较倾向国内的,但现在你要问我,我会说我未来尊重孩子的选择,其实出口只是孩子未来人生中的一步,并不是全部,而我相信,未来是由无数个现在组成的,每一步“现在”都走好,“未来”我只有拥抱和憧憬,却没有担心,而且孩子的底层构建好了,她就是一个有幸福能力的人,自然有属于她的未来和精彩等待她。希望我的故事可以给还在焦虑的你一些参考,也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有爱的土壤里被看见、被包容、被接纳,成长为他自己!
对一土(北京)小学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扫描下方海报上的二维码,报名参加3月20号(下周日)的开放日活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