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题图:一土新书发布会现场
文字整理:归尘雨
写在前面:
一土学校到底有什么秘密?这些老师真的都那么真实吗?他们怎么能够维持这样美好的关系?而成全式教育中,大家到底该如何彼此成全?
在最近举办的一土新书发布会上(点击文末,扫描图片二维码,即可回看新书发布会直播),小月校长,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苏世民书院副院长钱小军,中国教育智库网总负责人郑德林老师,著名心理咨询师、一土家长李松蔚,以及一土二娃家长杨燕,就“成全式的教育生态我们面对的挑战是什么?”展开了圆桌论坛。今天的文章,整理了论坛内容的文字精华,分享给大家。
▍ 成全什么?首先是成人,其次是成人之美
郭小月:郑德林老师是中国教育智库网的总负责人,见过太多未来学校的样板,同时也是一土的新家长。您在面对现在整个生态大环境的时候,作为一个专家,有什么想说的? 郑德林:首先成全式是相对于什么?有选拔式、淘汰式,我想也不排除另外一个比较极端的相对面是毁灭式。曾经有一种描述说,我们现在的很多名校,包括幼儿园这个学段开始,一直到有名的大学都是聚天下英才而摧毁之。虽然这句话说的有点极端,但有可能也代表了当下学校的那种形态。 成全什么?我的思考,首先是成人,其次是成人之美。我觉得如果做到了学校的老师、学校的所有元素都是为了学习者成人,不单单成人,而且能够成人之美,我想对成全的理解,对成全的践行一定会是一个比较美好的追求过程。 一土老师非常好的地方是能够站在孩子的视角,享受他们的不完美。我觉得当我看我的孩子,是让我很讨厌的时候,恰好是他生命当中最有创造力,最有自我的时候。如果有一天我的两个孩子都人见人爱,花见花开,那个时候或许是他生命中慢慢像成年人一样,没什么意思的时候。 我们的家长总是觉得孩子上一个好的幼儿园、一个好的小学、一个好的中学,考了一个好的大学,到国外读了一个名校,取得了一个非常好的文凭,有非常好的履历,未来他的人生一定是幸福的,他一定是成功的。或许再倒推很多很多年,用这样一个经典的公式是可以的,但是现在不行了,因为社会变化太快了。 怎么来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其实应该有更多元的思维,在不确定性更大的时候,像一土创始人、一土老师和家长一样,需要更多的新思维。
▍ 现在的评价体系,让老师、家长和学校都很焦虑
郭小月:谢谢郑院长,说的特别好。钱院长,是我很崇拜的老师,也关注一土很久了,您怎么看待这样的教育形式,而面对这样的教育生态,您觉得我们将面对的挑战是什么? 钱小军:的确,我关注一土很长时间了,有一次去一土学校看学生们的表演,非常真实,就像今天他们给大家的表演一样,并不完美,里面有一些小失误,一些小嗑巴之类的,但我觉得很自然。 当时还看到有老师弹着吉他,跟着同学们一起唱,他们自然、真情的流露特别感动我。当孩子们表演完的时候,老师们互相拥抱,热泪盈眶,我在学校里很少看到这种情境。感觉是他们经历了这么多的过程,然后自己被这些学生们的表演,被自己的一些努力所感动,这些也很触动我。 说到成全式教育,想引用清华的教务长用的三个词,第一个要让他成人,要关注他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合适的或者说他应该知道为什么存在世界上的人;第二个,要成才,他应该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第三个,回到刚才郑老师说的成人之美,杨老师说应该成群,你能够在这样一个团队当中发挥作用。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成全式教育的三成,成人、成才、成群。 说到挑战,为什么老师、家长和学校都那么焦虑?我觉得是因为评价的问题。我们都看重他考多少分,能不能考到好的大学,这些阶段性的、短期的考核目标。这样的评价体系很有问题,分数是能够看得见的、能够度量的东西,但是在成人的过程当中,很多东西无法用这些东西去度量。 这在中国教育当中已经存在很长时间,而且不仅在中国,我认为它在国际上也一样。我现在所在的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是非常国际化的学校,80%的学生都来自于国外,只有20%的学生是中国的。国外学生也有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很关注我为什么只得了B,为什么不能得A。 这些学生全都来自于非常好的学校,可能过去他习惯了老拿A,然后来我这儿老师给了B就来找我,为什么我得B?他告诉我说,我无法消化这个B,我接受不了。这是在国外一流大学里培养的学生,也是这样的评价方式。所以我觉得一土非常珍贵和难得。 要享受过程,要看到孩子们昨天和今天他是不一样的。我们说今天他比过去更成长了、更成熟了,他更懂得怎么去关心别人,更懂得怎么去体贴老师和家长。要看到这个,而不是看他考了多少分,明天能考到哪个学校去,有没有希望考清华北大。这都是让我们家长,也包括老师焦虑的根源。 一土的老师们在享受这样的过程,其实教育不仅成就美好生活,教育本身的过程就是美好生活。当你这样去考虑的时候,可能你就不会那么的烦燥,也会看到孩子们的天性。 淘气的孩子分两种,一种孩子是以欺负别人为乐,那种是有问题的;一种是“有水平的淘”。我觉得特别有水平的“淘”是有创意的,而这种创意需要我们的教育来保护。如果都被我们教育给扼杀了,未来怎么能有创新、有创意的人才?所以说,我们的评价要有不同的方式。 希望大家能够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看到他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看到他那种珍贵的东西,尽量地去呵护他,去培养他。我想我们可能也就能够稍微从焦虑的状态中脱离出来了。 大环境比较难以去改变,但是我觉得能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郭小月:谢谢几位嘉宾。回到最终,能改变的就是自己。其实今天这个场域,大家都在联结,彼此赋能,让所有人知道这个事情是有价值的,我们也会坚持下去。谢谢各位!▲ 点击图片上的二维码,即可回看新书发布会直播
– END –
远离“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爱
一群关心教育的人聚在一起,都聊了什么让人深思的问题……
一诺:我们的教育, 要从“淘汰”到“成全”
▫ 偶尔留言,哪怕跟我们say个hi~
▫ 时不时点一下”在看“和”赞“,或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 给一土教育公众号”标星“
↙点击阅读原文 | 回看新书发布会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