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恩:情绪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我们这代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是被教育不要有情绪,要压制情绪,或者即便有情绪,也不要显露出来。这其实是与科学对情绪的研究结论不相符的,也与情绪在人体中的运行机制不相符。情绪被压抑下去会干扰关系,尤其会影响到亲子关系。情绪非常重要,也很必要,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情绪会向我们传递很多信息,比如告诉我们有危险了、有威胁了,告诉我们什么有吸引力、喜欢什么。当我们与孩子的情绪调频时,情绪就是我们和孩子联结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游戏力中,我们不讲去控制情绪、管理情绪,而是说让情绪像河流一样流淌。
▲ by Marc Zimmer on Unsplash
我们不会在河中间放一个大坝,阻碍河水的流动。不会说:“别哭了。”“有什么好笑的。”“没有什么可怕的。”但也不希望情绪把我们淹没了,而是希望,情绪能够以一种更加温和的方式流动起来。当我们被情绪淹没时,会不可控制地大哭大喊,愤怒地尖叫,这会让人更加想控制情绪。但如果情绪流动起来,是会完结的,一流动起来就有一个结束,这就需要我们认可情绪,看到自己的情绪,也看到对方的情绪。分享情绪有助于情绪流淌起来。如果说情绪要像河流一样流淌,那家长的作用是什么呢?家长要做河堤——我看到了你的情绪,接纳你的情绪,不会评价你的情绪,说这是不好的情绪或者是坏情绪。我会给你的情绪一些时间。当你悲伤难过的时候,我能理解你;当你欢乐的时候,我也能与你分享。主持人:家长要做河堤,听起来很美妙,比喻也非常形象。但很多家长心里面会有疑问:为什么孩子总是有情绪?他就不能没有情绪吗?怎么动不动就哭?这么点小事就发这么大脾气。他们都这么无理取闹了,我还要像一个河堤一样稳稳地在这里吗?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一个瞬间,非常抓狂。所以想听科恩老师拆解一下,孩子的情绪是哪里来的?孩子有情绪时,父母很容易急躁,该怎么办呢?
科恩:不是孩子有太多情绪,而是家长总希望孩子没那么多情绪。其实,有很多情绪是非常正常的,就像吃饭和呼吸一样自然,是人的基本功能。我们大人觉得是芝麻点的小事,但站在孩子的角度上,那不是一件小事,是很重大的事情,所以才会有那么大的情绪。
孩子不像我们,已经活了这么长时间了,他们的生命经历很有限。比如,我们跟孩子说,现在我要去工作了,我们都知道下班是会回来的,只是短暂的分离,可是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再比如,吃早餐时面包掉了一块,可孩子希望面包是完整的。我们已经生活了很多年,知道这只是很小的失望,但对于小孩子来说,这就是天大的挫折,巨大的失望感是非常真实的。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练习使用语言已经很多年了,会用语言来表达很多复杂的想法,但是小婴儿还不会说话,一两岁的孩子也是刚刚开始学说话,大一点的孩子,练习说话也没几年,所以,他们更多的会使用其他方式去沟通表达。
当我们跟孩子说:“别哭了”,就好像是在对另一个成人说:“别说话了,你说的我都不感兴趣。”但其实,这并不是我们想传达给孩子的信息。
▲ Photo by Arwan Sutanto on Unsplash
但要接纳孩子突如其来的所有情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如果有一个人,你可以去和他分享你的感受和情绪,而不是把情绪掩藏起来,是会很有帮助的。因为如果你自己的情绪还没有处理好,就没有办法期待自己,去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
我不是让家长一下子做很大的改变,而是建议你去试一试。下次孩子伤心时,不要试图让他感觉好起来或者让他别哭了,而是跟他说:“你愿意和我说说吗?”这样尝试一次,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主持人:情绪就像一条河流的比喻特别清楚,也容易理解,可现实中我还是会有困难,比如说,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让他想哭就哭,可是我们发现,有时候他哭得更伤心,甚至越哭越愤怒。这个时候,让我接受他2分钟、甚至5分钟,是可以的,但哭半个小时我咋办?我作为父母也要疯了。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科恩:我非常理解,有时候对父母来说确实太多了,休息一下、暂停一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我现在需要休息一会儿,等我休息好了是会回来的,然后就可以继续倾听你了。不要让孩子认为,他有这样的情绪是不对的。这之间是有差别的。对于家长来说,倾听超过1分钟或5分钟就受不了了,并不说明家长有任何问题。
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有时候当我们去认真倾听孩子时,孩子的情绪好像更加激烈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就是孩子身体里的情绪,通过眼泪和脾气发出来。这时,我们发现有人在倾听!我忍了这么久,终于有人肯好好地倾听我了,机会难得,当然要把长久以来积累的情绪都释放出来了。
我们成人没有很多机会去释放、表达、分享情绪,但这些情绪并没有消失,只是藏在身体里,有时候会让我们生病,或者只是在等待一个发泄的机会。对孩子来说也一样,他们也有想哭但不能哭的时候,也压抑了很多情绪。所以当你倾听他的时候,有时会越哭越凶。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理解孩子,让他知道我在这里听着,我在这里陪着你。
▲ by Bruno Nascimento on Unsplash
主持人:有时父母觉得孩子确实不应该哭,比如说买玩具,天天要买,一说不买就哭;只要一写作业就哼哼唧唧,写不好要哭,碰到困难也要哭。父母心里就想你至于吗?科恩:孩子的情绪有时确实比我们想要的多很多,所以花很长时间去倾听孩子的确不容易。我觉得在认知上可以做这样一个调整,那就是情绪不是危险的。孩子想买东西,被你拒绝了,自然会难过或生气,这是很正常的反应。如果有充足的理由,你当然可以同意,但不要因为害怕孩子有情绪而答应他。不要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你的情绪对妈妈来说太强烈了。因为如果你都无法承受他的情绪,他又怎么承受呢?
刚才我们也说了,家长需要先管理自己的情绪,然后才能帮助孩子应对自己的情绪。这里需要做一个小小的纠正。我担心用“管理”这个词会让人想到控制情绪、去除情绪。所以当我跟家长讲解如何应对自己的强烈情绪时,会从4个方面具体去讲。
当孩子做了一些事情把我激怒时,我要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现在有什么情绪呢?我的身体有什么感受?是不是肌肉紧张?或是心跳加速了?或者感觉我都爆炸了?情绪的强度有多大?如果用1-10来衡量强度的话,是比较温和的1或2,还是强烈的9或10?这种情绪对我来说熟悉吗?比如:当我小时候做作业的时候,每天晚上都有这样的情绪出现。或者,每次我的伴侣或者婆婆责备我时,我都有这样的情绪。这就是探索情绪。这和把情绪推开是不一样的。在这一步里,我们注意到有情绪了,会让情绪慢慢降下来,从10、9、8降到7、6、然后4、3。当我非常生气的时候,我会攥起拳头,但不是要打人,只是代表我的愤怒,然后把拳头松开;如果感觉到恐惧,我会抖动身体,然后放松下来。有时候情绪太过激烈,无法用这些方法安抚,就需要先释放出去。当人们说到管理情绪时,实际上就是缺了这一步,没有释放情绪。我们都见过很多释放情绪的不健康方式,比如生气时用暴力释放情绪;恐惧时干脆放弃,躲避挑战。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不健康的释放情绪的方式,所以我们会认为释放情绪也是不健康的,其实只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健康地释放情绪。 我建议几个释放情绪的方式。释放恐惧的一个健康方式,叫做“故意抖动”;释放愤怒的一个方式是用手使劲地拧什么东西,但这个过程中要保证没有人会受伤;释放悲伤的一个方式就是流眼泪,最好能有一个关心你的人、不评价你的人陪在身边。
第三,紧急方案
如果情绪来的太强烈了,以上这三点都做不到,就要启动紧急方案,用凉水往脸上扑一扑,或者如果可以的话,把整个头放到冷水盆里去。这会让我们的整个情绪系统慢下来,冷却下来。或者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大喊,要保证孩子不会看到,免得被吓到。
如果情绪没那么强烈的话,也可以用一些好玩的方式释放出来,比如:“孩子们,在我们正式解决你们打架的问题,或者写作业的问题之前,我需要先尖叫一会儿。好了,我感觉好多了。”剧烈运动也可以帮助我们紧急释放情绪,比如跑步、运动。
▲ by Allen Taylor on Unsplash
主持人:谢谢科恩老师这么详细的拆解。我还想问一个问题,很多家长会说,能不能做到您说的这4个步骤,取决于我当时的心情。如果我心情好一点,就能做到,有时候没有开始去探索,就已经爆发了。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在那个瞬间有更多智慧,可以去开始这4步?
科恩:是的,我们人人都是这样的。我建议大家在没有情绪的时候练习一下这几个步骤,这样当有情绪时,就能更自然地使用这些方法。我们在工作坊上会做这样的练习,大家也可以回家试一试。可以想象一个情绪,并不是真的有情绪,而是邀请这个情绪来,这样情绪就不会那么强烈,就更容易练习探索情绪和安抚情绪。还有一个相似的方法,在一天结束的时候,跟孩子一起进行“情绪时间”。因为情绪失控实在是太痛苦了,所以很多时候,情绪过去就算了,我们就不想再回头谈论了,但这样就没有机会去做练习了。而“情绪时间”就是这种练习,很简单。在一天结束时,我们可以问问孩子:“今天有人还有情绪没有处理完吗?”一开始孩子可能不知道该说什么,这个时候你可以先开始说:“今天,我们要从公园回家的时候,你不太配合,我觉得非常郁闷,现在还有点情绪。我想把这些郁闷释放出去。”你并没有责备或羞辱孩子,只是在给孩子做榜样,让他们看到,我是自己情绪的主人,我可以承认自己的情绪,释放情绪,让它完成。这和假装自己没有情绪是非常不同的。所以,在没有情绪和有一点情绪的时候进行练习,在真正有情绪的时候,就能够用到这些方法。
主持人:有没有更多的方式可以和孩子互动,教孩子认识情绪?
科恩:有一个方法叫做魔镜。其实是一种镜像反应,孩子难过了,你也表现出难过,但不用和他一样难过,否则也许会吓到他。你表现出有一些难过,并回应孩子说:“我听到了,它让你伤心了。”
▲ by Jordan Whitt on Unsplash
如果孩子生气了,我们不用一模一样地再现孩子生气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因为看到一个大人像孩子那么生气的话,会把孩子吓到的。我们还是用魔镜的方法,说:“你真的很生气。”
孩子小时候,可以教他们一些情绪词汇去命名情绪。孩子长大一点之后,不要跟孩子说“你有什么情绪”,因为我们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所以,不说:“你很伤心”,而是说:“我看到你好像有些情绪,你愿意跟我说一说吗?”对待孩子的情绪,我们的基本态度是:我看见你有这样的情绪。我会用魔镜的方式让你知道,我真的理解你的感受,在乎你的感受。身为父母,我们非常在意孩子的幸福和痛苦,但我们无法帮孩子避免所有的痛苦,不能说:“你要什么我都给你,即使商店关门了,我也要开车到100公里之外的另一家店给你买,这样你就不会难过了。”这样做是不对的。
主持人:孩子什么时候能够更好地掌控情绪?
科恩:6个月之后,如果孩子因为哭而被严厉的惩罚,有能力停止哭泣;但在6个月之前,即使你惩罚他,他也不会停止哭泣的。孩子长大一点之后,也许会因为受到惩罚而不哭了,但还是会展示情绪,这就会产生所谓的问题行为,叛逆或者不配合。
但我认为这是非常勇敢的孩子,很有主见,他们知道自己有情绪了,不会因为你说“这样不可以!”就把情绪隐藏起来。从我刚才的回答中,你可以看出来,我认为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要去控制情绪。
等到孩子上学了,他们需要学习学校的一些规则,比如说:男孩子如果哭,可能会被戏弄、责备,甚至孤立。这样其实是不对的,孩子不应该因为有情绪,而受到这样的对待。那么我们就需要在家里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无论什么情绪都可以在这里得到释放。
主持人:中文里有一句俗语叫“不要感情用事”,如果一个人有太多的情绪,会不会影响他的理智判断?然后导致犹犹豫豫的,不能在现实层面推进?所以如果我不去关注情绪,是不是也有一点点好的方面?科恩:我是这么看的,我们确实无法在有着强烈情绪的时候,总是保持非常清晰的逻辑和理智。但如果我们彻底把情绪摒除了,也并不是真正有理智和逻辑的,因为情绪并没有真的消失,它会扯后腿,甚至让我们毫无察觉。所以我觉得这样会更能讲得通:先要认可情绪、照顾情绪,然后让情绪流淌、完成,这样我们就自由了。自由之后,大脑就会更加清晰、更有理智了。我见到了很多的成人会吼孩子、责骂甚至打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很生气,有很大的情绪。他们会认为是孩子的行为让他们有了这样的反应,是孩子把他们逼得打人骂人。其实不是,是他们自己的情绪让他们有了这样的反应。他们当时并不是真的有逻辑,反而是迷失在自己的情绪中,因为他们没有去看自己的情绪。摒弃情绪、没有情绪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无法选择哪些情绪我不要,比如:恐惧、悲伤、生气。屏蔽情绪的时候,所有的情绪,包括喜悦、爱、好奇心,都会被屏蔽,这就让我们失去了作为人的完整和自然的一面。接纳情绪不意味着否定理智和逻辑,我们需要整个大脑的参与,这其中就包括情绪。
一诺:总有一些事情,是我们现在就可以着手去做的……
▫ 偶尔留言,哪怕跟我们say个hi~
▫ 时不时点一下”在看“和”赞“,或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