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要鸡对方向:要目标还是要目标感?

2020 年 12 月 21 日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715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Photo by Joshua Hoehne  on Unsplash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目标感,但其实目标感的核心,不是“目标”,而是“感”,就是真正想要这个东西,并能以此为行动指引。拥有目标感的孩子,能够朝着既定的目标,意志坚定地往前走。
 
道德经里讲: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如今全民鸡娃,孩子整天处于紧绷的状态,让一个家庭持续处在巅峰状态是不应该的,好比注射吗啡的激情过后,就是虚脱。而事实上很多家庭在亲子养育上都在打着“目标”的吗啡,却忽略了根本所在,孩子离动机越来越远就不足为奇了。
目标不等于目标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真正好的养育是像水一样清淡、自然、通透,但内心依然会充满激情。
 

by Josh Applegate on Unsplash
很多鸡娃的家庭,很容易陷入这种错乱和低价值中,如何正确地鸡娃,鸡出孩子对目标的内驱力,培养孩子的目标感,而不是鸡退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变成工具和机器,是家长和学校教育的艺术。
 
 目标感的本质在于“向内看” 
 
要培养有目标感的孩子,首先要确定孩子身边的执教者是不是一个回归教育原点的人,否则同是教育,目标错了的话,孩子的内驱力会南辕北辙。
 
小月校长说:
 
“ 培养孩子,对于学校而言,传统意义上就是我有一个体系,我有一个标准,我要教导你。但是从一土的原点出发,除了体系和标准之外,教育者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者。教育者在路上,如果能够一直带着一个觉察、警醒和终身学习的心态去做教育,那我们的孩子终将成为有目标感,并且愿意为目标感而奋斗的人。
 
我们跟学生之间的关系永远是共学者,在跟所有问题的发生与解决中,我们也是共同的参与者,最终这些东西又都会指向我对自己的认识——我是谁,我要往哪里去,我在这里的意义是什么?
 
这可能也是每一个一土家长或者是老师,到了一土学校的生态环境里,感受最深的地方。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可能更多的都是告诉孩子:你要做什么,你应该做什么,我知道你做什么。而这样以来,可能就失去了最原始的——我们都是一起来做,一起来学,一起面向一个目标去努力的过程的这样一种心态。”
 
在真正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是一个人的目标,而凭借自己的探究精神和试错挑战等俘获知识与技能、收获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目标感”。
 
“有两个小朋友,其中一个是刷过奥数的小朋友,另一个没有,他们两个同样做一道题,一个可能很快就做出来了,但是另一个对题目充满好奇,花很长时间在做,最终用自己的方法做出来了。两个孩子都做出来了,但是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的乐趣是不同的。

所以,对教育而言,你看重什么,如果你看重孩子大量地很快地能算出来答案,确实是套路和技巧占有一定的优势。
 
而如何评估一个孩子在过程中找没找到他自己的目标感,就是核心的内驱力,就是要看:这个孩子对这门学科是不是真的感兴趣,还是已经麻木?他真的用他的思考在解决这个问题吗?他真的有勇气说我自己靠自己的探究,就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吗?
 

▲ by Jessica Lewis on Unsplash
 
 目标感产生的场域 
现在我们普遍会感觉,想要让孩子学得更好,首先要让他们感觉更糟,因为压力就是动力,但事实上,孩子首先要感觉很好,动机提升了,学习才会好。
 
安全、真实的环境能让孩子更有探索欲,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一土意在培养有目标感的孩子,对于目标感产生的场域,小月校长是这样说的:
 
“这样的场域是由一些看得见的环境和看不见的环境共同构成的。那么看得见的是什么?看得见的可能是一些布置,比如说教室的硬件、宣传的海报或者是孩子的行为,这都是看得见的。
 
但看不见的是什么?是共同认定的价值观,是共同认定的心中的梦想和期待,是向着共同认定的目标去努力的、这样的一种行为的驱动性,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场,一个真实、善良、行动、热情和担当的场域。我们发现这些特质是一土人的特质,拥有这样特制的人,他不自觉的就想去实现心中的目标,不用推着赶着。
 
在场域里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词是真实,现在教育里面有太多的不真实,很多时候、很多人面对孩子时,好像透着一种应该和必须,而忘记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需要,也不能听到孩子真实的内在需求和求助。
 
教育是离不开真实的,真善美中,真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真实是没有好的教育的,如果没有真实,也没有善良,也没有美,如果这些都没有,孩子不可能有想要有追求美好和实现目标的欲望和冲动。”
 
除了真实,还有亲密、平等和安静,如果一开始孩子们认识生命的方式和过程就是美好的,这种美好会带给孩子爱和安全感。爱和安全感,会让孩子拥有发自内心的自信、坚定和勇敢。
 

▲ by Mayur Gala on Unsplash
 
在爱和安全感里长大的孩子,无所畏惧,在这样的一个关系的状态里面,孩子的内驱力就会得到提升。
 
 目标感的培育,慢就是快 

如今很多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都是没有“目标感”的。因为如今孩子们的目标大都是父母对标“别人家的孩子”设定的。这类鸡娃的目标都是“对标导向”,而不是“自身导向”。

 

不顾自己在现实中的真实需求,制定的目标并不能解决当下最重要的问题,孩子得不到成功的自信,陷入了新一轮的挫败中。只有目标却没有目标感,会让孩子陷入一种错误的节奏中,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最后得不到回报,白白浪费了时光。

小月校长说:
 
“在很多问题上,我们可以允许孩子用稍微长一点的时间去达成,这种留白给予孩子的是与功利教育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整个过程对孩子自我认知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孩子在你的鼓励下会认为我很有能力,我可以,我能独立应对这个挑战。
 
当一个孩子这样做,我们说就是有了目标感,这样他才会有自己想要去主动达成的目标。
 
所以在养育中,我们要观察一个孩子在面对学习时,他是习惯说我去试试看、我可以,还是说不行,就怕,太讨厌这个了。这种心态会影响孩子在未来面对无常时候的反应——他是选择面对或是逃避。
 
我们到底想给孩子留下什么去面对未来无常的世界,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朵花,要尊重它的花期,在孩子的动机培育过程中,很多时候慢就是快。当一个人完全沉浸其中,享受其中的时候,他是幸福的,他是快乐的,学习如此,生活亦然。
 
著名学者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所说,“我们的孩子不是盆栽。他们是无名的野花。父母的职责就是给他们提供成长的环境,通过家务和爱让他们变得强大。爱他们,他们才懂得如何爱别人,才懂得如何接受爱。我们的工作不是把他们变成我想要的样子,而是支持他们,做辉煌的自己。”
 
小月校长面对鸡娃的问题,这样告诉家长:
 
“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告诉你,要勇敢往前冲,但相比于前进的力量,有时候后退的力量更重要,后退等于把空间还给孩子,孩子在物理和心灵上都要有一个自己的空间,那块空间就是他的天地,你不能剥夺它。
 
 培养目标感之家长的角色 
 
在《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培养孩子的自律》一书中,作者把教育方法分为两种模型:挑战-努力模型和压力-控制模型。
挑战-努力模型,简单说就是一种“鸡娃”;压力—控制模型,是激发内驱力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作者认为,强迫孩子会让其感到失控,变得对学习没有兴趣,而培养健康的控制感,会带来各种积极的结果。要培养健康的控制感,这个分寸其实挺难把握,所以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心血去思考和实践。
 
作者有一段关于焦虑的话,特别值得借鉴:“不焦虑并不代表忽视教育,不追求考试成绩,也不代表家长们不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跟标准化的育儿方式相比,其实不焦虑意味着动更多脑筋、有耐心和承担压力。
 
面对家长的角色,其实是认知上的一个改变,是一起鸡娃,还是同理自我下的自鸡。
小月校长这样回答:
 
“ 想要孩子改变时,别去天天鸡孩子,应该向内先改变自己,然后发现改变自己也不容易,改变自己不容易的时候,就能同理孩子了。就会觉得做一个事挺难的,不发脾气这件事很难,就跟孩子算数学算不好是一样的,都得通过刻意练习。
 
所以也要让家长去同理孩子,最终这样的一个学习促进和学习同行,促进家长的成长,孩子就能得到成长。
 
我们总说,家长要支持孩子,这种支持不是我告诉你应该怎样做,我给你布置一个作业,你回家去做,家长就去检查孩子作业,这不是合适的支持。 合适支持的前提是家长先去爱自己。
家长太关注孩子了,把人生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觉得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就是他的梦想,那个时候就会把他所有东西的压力都给孩子,就会忘记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
所以我们常常会适时地提醒家长,要活出自己本来的样子,去激励家长看到自己的状态,也引导家长承认自己内心的脆弱。家长做到了更棒的自己时,本身就是个教育者,也就会影响孩子成为一个学习者。”

by Xavier Mouton Photographie on Unsplash
 
最好的成长是自我成长,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小月校长让我们了然,当我们想要培养孩子自驱力时,首先要先审查一下自己关注的是某个目标还是孩子对目标的专注。
很多人之所以焦虑,是因为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不清楚自己下一步要往哪里走,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在哪里,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从来不会焦虑,他们只会越走越快,因为他们思想能和行动一致,心无旁骛地往前冲。
 
明白自己内心的真实渴望,以坚毅的信念和智慧的手段去让渴望变成现实,人生苦短,精力和资源也是有限的,请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自己真正渴望得到的事情上。顾问式父母,不是拼命控制孩子,而是给孩子一些切实可用的建议,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慢慢的成为一个有积极性的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标感。

–  END  –

 

推荐阅读

为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一土设计了一套体系……

 
 

父母更需要“止”的力量,而非“行”的力量 | 一土校长小月:教育需要留白

 
 

你是不是也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欢迎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 | 也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