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故事告诉你,一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2020 年 11 月 12 日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698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题图:小土豆们去户外做自然观察
作者:Sue,一土大土豆,一土创校团队核心成员,一土教育品牌总监,《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策划人。

Sue写在前面:

今天这篇文章,是关于一本“土”书背后的故事,其实更准确的说,是关于一土背后的人的故事,因为故事是靠人来创造的,不论是我们的老师,孩子,家长,还是许许多多因为一土与我们命运相交的人。

许多人都在问我,一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在我看来,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一土,那应该是一个“赋能每一个人的地方”,希望这三个故事,能够让大家感受到,我们到底是如何在教育的场域里,去为每一个生命赋能的。

师者
被赋能的课堂,教育回到最初的样子
第一个故事是我经历的一次一年级的语文课。
 
那节课上,我们的创校语文老师冯老师带着孩子们复习古诗词。伴随着流淌在教室里的谷建芬老师《古诗新唱》里的音乐和旋律,孩子们打开耳朵,欣赏着《登鹳雀楼》、《咏鹅》、和《静夜思》,整个教室是美好的,有的孩子随着音乐吟诵起来,有的听到歌声中传来鹅的“嘎嘎”声笑起来,还有一个女孩儿在座位上就跟着音乐跳起了舞蹈。
 
在一个足够安全的环境中,孩子们围绕诗歌的讨论充满稚气,纯真但毫不设限,“我知道这些诗人早就死了,可是……这些诗……他们是怎么创出来的呀?“ 这些诗明明离我们那么遥远,可为什么却总感觉它们离我们这么近?”“没有诗以前人们怎么办?”
 
那些小脑瓜里的问题,看似幼稚而简单,但其实要回答起来,真的需要老师的智慧。“没有诗以前,可以唱歌啊 ,把歌词记下来,就成了诗”,冯老师说。
接下来是孩子们复习新学的字。面对一个我们常常称之为 “最美板书”的冯老师,孩子们毫不客气地对老师板书的字给出了各种点评,刚才还安静的课堂突然变的热闹起来。“老师,你这个“嫌”字的女子旁太低了,那个撇再短点”,等等。
 
而冯老师,则是卸掉所有所谓“师者”的架子和权威, 虚心地在黑板前一遍又一遍修改着,直到孩子们满意为止。
 

依然记得当时听完这节课的心境,不知不觉中竟然泪目,老师对每一个孩子的倾听与关注,与孩子之间平等开放的交流,还有对孩子们童言无忌的欣然接纳,就像是对我的一次洗礼,让我了解到原来教育可以这么美好,小学的课堂竟然可以如此深刻。
在这个节课里,让我看到老师与孩子之间彼此的赋能,孩子因为信任老师,所以完全敞开;而老师因为看见孩子眼里的光,也变得更加舒展。
类似的故事在晨犀里记录了很多,现在回想起来, 正是这些文字,让我这个曾经的外行,得以从一个教育者的视角,带着柔软与温情,去理解课堂、理解学习、并学会听见与看见孩子。
 
家长
被赋能的家庭,看到教育中的另一种可能
 
如果说去一土单单是为了孩子上学,其实是不准确的。我和孩儿他爹重视孩子们的教育是没错,但我们觉得首先得要自己成长,孩子们自然而然就会受到正面影响。
而一土从创始人到老师到家长,大家各个身怀绝技拥有肆意高调的资本,但大家又都是那么自然低调接地气,形成了特别不一样的磁场,让我们就是想靠近想感受想融入。
 

——一土家长王媛

如果说,当下对教育的焦虑大多来自于我们自己内心的恐惧,那可以说,在一土我看到了一群内心无比强大的父母。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带着光鲜的职场精英的标签, 虽然有着学霸的人设,但却希望孩子们能走出和他们不一样的道路——一条属于孩子自己的路。
 

▲ 家长课堂研课小组的团建活动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儿子班家长身上的故事。
 
我们班是一土的创校班,许多家长是在一土还只是一个想法的时候就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到现在走过四年,我们许多大土豆都从同路人变成了“亲人”,其中就有这样两个家庭。
 
阳阳的爸爸妈妈是一土家长合唱团的成员,上个学期每周二晚都会在学校排练合唱;果果妈妈是我们群里出名的天体物理学家,特别善于利用家庭教育中的各种场域,来培养和启迪果果的科学思维关于果果妈妈科学思维的培养,请戳《每一个为什么都特别的珍贵》)并且对各种前沿的教育科技了如指掌。
果果和阳阳平时就是好朋友,于是,两家达成了一个愉快的决定,周二阳阳的爸爸妈妈参加合唱团,算是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然后由果果的妈妈把阳阳和果果接回家,在做完作业后,带着两个孩子玩编程或机器人。
 
一个学期下来,果果妈甚至带着两个孩子独立组队,参加了一个青少年机器人赛事,虽然孩子并没有在比赛中取得特别耀眼的成绩,但一定是充分享受了这个学习的过程,而果果妈还意外拿了“优秀辅导老师”的奖项。同时,果果妈也是家长戏剧社的成员,戏剧社里的每一次排练也基本没落下。
 
乐土家长合唱团
这样的故事在一土家长里还有很多,让我看到了家庭养育中的另外一种可能。这里没有令人窒息的家长群、没有无休止的谁报了什么课外班,谁家的小朋友又拿了什么奖,谁的课比谁更多等焦虑的讨论。
 
而是家长们彼此支持,联合养娃,不仅是支持自己的孩子,同时还有别人的孩子;不仅支持孩子的成长,同时还在支持家长自身的成长。这些亲子之间,以及成人之间的彼此滋养和彼此赋能,让我一直觉得能做一个大土豆,很幸运,也很幸福。
 
一本“土”书
一土生命历程的记录与呈现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一土新书的。
前两天,突然在晨犀中,翻出了中信文艺分社社长,也是本书的主编静媛的团队在一土课堂中的照片,那是2017年,孩子们在做关于“我是谁”的项目制学习,产出将是一本关于“我是谁”的小书。于是我邀请了静媛团队的文悦,给孩子们带来“一本书是如何做出来的”的分享。
很有意思的是,三年多后的今天,我们真的和静媛、文悦一起,将一土的第一本书付梓发行。如果把一土也看作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那么这本《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就是关于她的生命历程的记录与呈现。
 
就像孩子总是真实的、充满了希望的,我们也希望每一位关注生命的教育者和家长,也都能从这本真实而美好的书里,获取力量,获得希望。
 

回想过去四年多,从当初也是为了孩子择校发愁而焦虑的妈妈,走到今天,和大家分享这些故事,我很感恩在这段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中遇见的每个人和每件事。是它们,让我从跨界进入教育的第一天,就有幸得到了一次最直接、也最为深刻的教育启蒙。
 
所以与其说是我有勇气踏上这条路,我更觉得这是我的孩子跃跃带给我的最大的礼物和恩典,因为他,我走进一土,也因为他和这段经历,给我带来了许许多多心灵的滋养,我想,不论一土未来会怎么样,这些滋养与赋能,以及因为这片土壤而给孩子打下的爱与安全的底色,是我和跃跃在一土得到的最为宝贵的财富。
回到学校教育和孩子本身,一土是否真的能像Summit School,或High Tech High一样,在10多年后,用那些可见可量化的成绩和结果来证明我们的教育模式是成功的?
这里,我想用钱小军老师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我们常常去过度关注教育的结果,却忽视了教育的过程,其实这个结果本身会非常依赖过程”。
那我们这本书就是在原汁原味地呈现这个过程。
希望每一个拿到一土这本书的人,都能像我一样,从这100多篇故事里,从一土真实的课堂、美好的师生关系,有意思的课程设计中,以及大量孩子们真实的作品与项目呈现中,去感受教育的深邃与魅力,并帮助我们用更加轻松和舒展的心态,成为孩子终身学习的同行者。
最后,再次谢谢每一个与一土一路同行的人,因为你们,让我们看到了教育中的另一种可能;因为相信这种可能,我们才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因为这些选择,我们才会迎来改变。期待遇见更多和我们一样的人,来一起去构建一个成全式的生态,让教育不仅仅是为未来美好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美好生活。
 
想了解更多一土新书《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发布会精彩内容,可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即可进入直播。

–  END  –

推荐阅读

看完这105封信,我眼前浮现出了最向往的校园生活……

 
 

一场最走心的发布会长什么样?

 
 

远离“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爱

 

▫ 偶尔留言,哪怕跟我们say个hi~

▫ 时不时点一下”在看“和”“,或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 给一土教育公众号”标星

这样我们就不会走散了

↙点击阅读原文回看直播 | 了解这个比家大一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