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土教育的第828篇文章
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题图:小土豆们在运动会上跨栏,图片来自李瑞宁老师。
写在前面:
两会中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委员通道”中的话刷屏了网络,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孩子们的体能素养:“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如今孩子发育很好,但测了引体向上,132个男生一个也拉不上去,高一893个学生,744个戴着眼镜。”
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教育应以每个人的健康为最终目标。
今天的文章,来自对一土体育组组长王琪老师的采访,王老师作为一土的资深体育教师,有着很多光辉的头衔:她是国家一级运动员,国家级裁判员,国家大众跆拳道高级教练员,黑带四段,同时也是游戏力的老师,教学累积经验超过一万小时,在以下的文章中,王琪老师会为各位家长解惑:
● 体育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思维构建?
● 如何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
● 亲子游戏中几个培养孩子基本体能素养的小工具。
● 揭秘体能“技能金字塔”的层层搭建智慧。
……
体育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和性格,训练经历下的“点燃”智慧
您好,王琪老师。我们都知道体育能帮助孩子享受生活的乐趣,增强体质,同时很多人认为体育是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能不能从您的个人经历简单和我们讲一下,体育对于您意味着什么?我曾经是一个运动员,体育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青少年时期,我的性格相对内向,我当年是国家一级跆拳道运动员,这个级别的运动员通常都会接受强度较大的训练,而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我的体能潜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随着从零基础的选手到比赛中收获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我的自信也被逐渐建立起来,慢慢我发现我的思维方式和性格也得到了改变。我一直认为,思维方式和性格是构建一个人底层素养的重要部分,当我发现运动带给我这么多宝贵的人生财富以后,我的内驱力就被激发出来了,从而进入了正向循环,越努力越成功越有自信,人也变得开朗和明媚。从一个比较内向不愿意与人交往的性格,到如今有这么大的转变,您觉得除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带来的成就感”之外,还没有没有其他的因素?其实运动对我性格的改变,最大的因素不是大量的成功,正相反,是大量的失败。刚入队时,我是运动队里面年龄最小的,各种能力都跟不上:基础体能、专项技能、打实战,整个对训练和比赛都有点消极回避。
我一直认为是自己不够坚持或者不够努力,但坚持了很长时间后还是没有任何改观,完全不得法,事倍功半。在走了一段弯路之后,结合教练对我的指导和自己的训练,我开始了反思。
其实竞技体育是有门道的,比如从训练的角度来讲需要“层层搭建”。这个“层层搭建”对于一个人的能力提升特别重要:首先一个运动员需要搭建的是基础体能,然后是专项体能,然后是技术,再往上搭建是应战能力,比赛能力等等。
所以从此来看,我一直在一个错误的跑道上面跑,下面都没有搭建好,一上来就搭建技术,一上来就练各种技术,那其实练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发现要么把自己练伤了,要么就是怎么也打不过对方。其实不仅仅在体育方面,各种学习研究也是同理,没有正确的方法确实容易让一个人的努力南辕北辙,或者像您说的,对于搭建的步骤还没有整体的认知,下面的塔座还没有扎稳,就急着搭上面,的确容易事倍功半,相信在这个过程您的思维方式就在不断升级中,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因素,改变了您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收获了正确的方法后,就像您说的,我了解到体育,或者学习任何一个学科,都是有科学步骤和技能搭建的,确实,这让我的思维方式包括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全面和多元。而让我改变性格的是实战对抗。因为在跟别人对打的时候,你的大脑系统就会本能的开始反应是“战斗”还是“逃跑”。可是在我们那种对抗项目当中,其实是没有逃跑的, 在这种情况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战斗。
▲ 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一场场“战斗”的失败,我学会了坦然面对。为什么能坦然面对?是因为每一次失败之后,我都能有所得。如何有所得?这得易于一个改变我性格的重要钥匙——复盘,复盘是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自我认知”的大门,而一个人的自我认知的大门一旦打开之后,他的性格包括精神世界中的内在秩序就无往不利了。“复盘”其实就是教练带着我进行大量的录像分析,分析自己的动作,分析对手的意图,包括赛场上看不出来的假动作,都帮助我逐一分析,分析后我们会做详细的对比,这种对话日复一日,而且我开始发现这种复盘后的改变,不单纯是技能上的,我的性格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比如我的敏感度、反应力、对对方意图的猜测,看问题的角度,我慢慢感受到了“运动”带给我的额外馈赠,那就是我的“自我认知”逐渐丰满。所以当我进入一土之后,我就逐渐尝试着把这些经验,尤其是体育能够带给人的智慧传递给孩子们。
如何为孩子们选体育项目?“技能金字塔下的“选择”智慧
听起来体育好像打开了您性格、自我认知等精神世界的大门,虽然从传统角度上来讲,似乎人文学科才有这样的收效。您刚才讲到了训练技术层面的“层层搭建”,这对如今孩子的体能发展,有什么借鉴么?在家长给孩子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中,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其实这个层层搭建的金字塔模型就是一个孩子体育技能成长的模型。现在有些家长一上来,不顾孩子自身情况,就会选择一些体育项目,孩子底层还没有搭建好,就直接上技能,最后孩子练到一定程度就有瓶颈了,至于怎么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主要依照孩子的年龄和性格,分成以下几种:
▲ 图片来自王琪老师
1、小龄儿童4~7岁之前,不建议练习任何专项,应该主攻基础的体能。基础的体能包含什么呢?跑、跳、爬、协调性、灵活性、柔韧等等。除了上体能课,自己在家可以亲子练习,包括快速的反应能力,可以玩一些游戏,比如听口令(立正、蹲下、趴下,抬起你的右手,抬起你的左脚……),比谁做动作比较快。这样既可以帮孩子练习倾听能力,也能练习大脑接收到信息后对肢体的控制和执行能力。这一阶段过后可以增加难度,比如说“抬起你的左手右脚”,你就会发现有些孩子抬起的是同手同脚。还可以和孩子做小动物的模仿,比如说一起学猴子爬或者学蜘蛛爬,可以训练孩子的协调性和力量。打好这些基础,在7岁左右,再帮助其选择专项体能,怎么选呢,还要依照孩子的性格特点。2、敏感内向的孩子,建议选择单人项目开始,而且无对抗。比如游泳、田径、滑冰,没有更大的这种外部的压力,有助于他心无旁骛的准备好底层技能。然后可以参与一些半对抗的项目(半对抗项目相较于全对抗项目主要是有媒介,比如球等媒介参与的体育项目),比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等。
▲ 图片来自:https://unsplash.com在这一阶段的亲子陪伴,其实可以和孩子练一些稍微有点对抗的亲子游戏,比如拍对方的肩膀,然后摸对方的膝盖,踩对方的脚,这种对抗强度很低,但是很直接,必须要有接触。难度再增加一点,比如两个人面对面,要想办法踢到对方的屁股,这种对抗强度就增加了一点,从三个点收到一个点。3、对于积极好动的孩子,比较建议选择半对抗或者全对抗的体育项目。比如拳击、跆拳道、散打。一方面可以充分释放他的精力和体能,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他喜爱挑战的性格。
看的出来,您对家长的建议也是依靠“层层搭建”的这种技能逻辑智慧,相信,您也一定将这种智慧贯穿在一土的学科搭建中。能具体说说在一土的整个体育项目组的课程搭建上,您是如何将个人经历中收获的种种技能和精神食粮传递给孩子们的吗?这个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来回答,课程方面和实施方面。课程方面而言又分为两个部分:就像以上说的,要依照每个年龄学段的特点,选择他们适合的活动。从课程的角度来讲,我们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这个标准我个人非常认同,但是想把这些课程标准完美的落地实施,还需要一些技能我会在以下讲。在实施这种相关的教学外,我们会设计一些丰富的校内活动,比如说我们今年组织了奥林匹克项目。
▲奥林匹克项目中孩子们在奔跑
我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升孩子们对运动的兴趣,提升参与度,也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成就感,复盘思维,完善自我认知。我们即将要组建校队,让对某一些项目感兴趣的小朋友,找到出口和运动的归属地,同时我们会参加好玩的校际之间的比赛等等。搭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才能保障课程目标的顺利实施,其实就是一土一直所提倡的“亲密、平等、安全、真实”的环境。大家在这样的环境里,才可能萌发比较亲密的师生关系。其实在这里还有一个平衡的问题,因为体育老师首先也要保证孩子在场域里的安全,是控制局面的那个人,如何在控制局面的过程中把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孩子是教学的智慧。我当年早期到队里的时候,因为很害怕第一个教练,全程都像刺猬一样的状态,非常拘谨、紧张,整个身体是收紧的状态,没办法接受很好的训练。所以,在一土我非常重视关系搭建,同时说清楚规则,让孩子们明白课上和课下跟老师的关系的转变,课上是引导者课下是朋友,这也已经逐渐形成了体育组的文化。有这种关系的基础,尊重每一个孩子,而孩子也有所得,作为一个老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支持到他们。我会尽量观察到每一个孩子的不同,有的是基本的体能没有搭建好,有的是技能不到位,有的是临场发挥是弱项。那一节课当中,一个老师能完成所有的训练么?不能。这也需要老师的智慧,能透过个体现象看到群体多数所需。比如我现在教的三年级的一些孩子,通过一些活动,我看出大家的柔韧性偏差,另外一个班可能是速度爆发力偏差,我会给两个班采取不同的补充能力练习。其实所有的训练,还会离不开我之前讲到的技能金字塔,任何一个班,我首先重点加强基础体能的训练,等基础体能这一块搭建好了,再往上训练专项体能,然后会安排这一单元学排球或者学田径等等。
当然基础体能的练习会有点枯燥,但是这一代的小朋友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你只要跟他讲解清楚,为什么这么做,然后今天要做到什么程度,这样做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你也可以选择不做,因为那毕竟是你的自由,其实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小朋友们都会愿意自己主动去选择做。竞赛能力,其实就是通过组织比赛来实现的,在比赛之前我们会锻炼孩子临时性的反应能力,还有对挑战的心态。其实比赛非常重要,很多孩子的抗挫能力等心理素质就是在比赛中逐渐锻炼出来的。
▲ 孩子们在运动会上进行拔河比赛
一土的体育学科就是在这样的搭建和实施过程中一步步走过来的。非常感谢您细致耐心的讲解,最后一个问题其实是有点现实的,在如今内卷的时代,面对语数外等主科,貌似体育永远是排在优先级的靠后位置,甚至如今都排不到乐器前面了,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有什么解决办法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听说很多学校的课间孩子都不能去操场尽情玩耍,非常可惜。我想重视主科是没有错的,但是智慧的家长一定要记住,人要拼的一定是持续的战斗力,而不是一朝一夕。持续的战斗力来源于哪里?其实就来自于体育。随着小朋友越来越大,初中高中其实拼的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很大一部分拼的是体力,初高中后,学生可能需要从早上一直要学到深夜,体力跟不上怎么学主科?
但是体育就是这样一种科目,没有人支持的话,自己像盲人摸象一样,天天去操场跑圈,一定很难体会体育的乐趣。所以首先要是有引导,有方法,同时要保持一定频率的固定的震动。
我们看到很多孩子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运动项目练了三天,另一个运动项目练了五天,练着练着最后哪个都不练了。其实孩子有时候不练了,主要是过程中受到了挫折,并非成人解读的“没有兴趣”。
当你发现孩子不想练了,没有兴趣的时候,不妨观察一下他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在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中获得成长,感受某一个运动项目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孩子如果从小没有积攒对体育的兴趣,长大想获得很棒的体能和项目技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所以我认为体育是非常重要的学科,从小培养孩子对运动的兴趣,长期的坚持一项或者两项运动项目,孩子将会受益终生。受益了什么呢?除了身体强壮,还有在长期坚持体育练习中磨练而养成的坚毅品格。
写在后面:
卢梭在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王琪老师的课堂里,体育是活的,所有经由体育所传递给孩子的价值,不是硬邦邦的被动的“认知”,而是有温度的主动的“感知”。许多人把体育的过程比作浓缩的人生,高潮与低谷、顺境与挫折,短时间体验一遍人生况味,在王琪老师的眼里,体育是有色彩的,而她本身在我看来也是“工匠性”与“专家性”的结合,工匠性侧重于“技”,而专家性侧重于“艺”,王琪老师在不断的教学积累中,对体育这门学科已经不仅满足于技的教学,还在向艺术和心法的更深层次探究。
著名的教育学家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里说道:“真正好的教学,不能直接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王琪老师让我看到,好的教育一定是站在“人”的立场。体育,这个字眼因有这样一批教育工作者,而变得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情感的一种陶醉,是能壮筋骨、调感情、强意志的现实世界之根基。
PBL:2年级,你能设计出啥样的运动游戏?(多图)
▫ 偶尔留言,哪怕跟我们say个hi~
▫ 时不时点一下”在看“和”赞“,或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关于体育,您怎么看呢? |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您的观点和想法~